201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也是中科創星在這一賽道投資布局的開始。作為國內最早將目光投向商業航天的投資機構之一,中科創星目前已布局涵蓋了從衛星制造到火箭發射,再到衛星運營、衛星應用的全產業鏈,并拓展投資了如激光通信、電推系統等關鍵核心單機,投資的企業包括中科宇航、天擎航天、長光衛星、微納星空、格思航天、垣信衛星等。
“中國曾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決不能再錯過即將到來的‘大航天時代’。”這是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常說的一句話。在“大航天時代”,商業衛星產業鏈有何前景和投資機會?行業有什么短板和不足?圍繞這些問題,米磊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專訪。
證券時報記者:中科創星為何能那么早就布局商業航天賽道?
米磊:我很早就關注到以SpaceX為代表的全球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也因此一直在關注國內的進展和變化。2014年底,國務院首次出臺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我越來越感受到全球一定會迎來“大航天時代”,中國也一定會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結合對行業內技術進展、領軍人才的了解,以及對商業航天市場的判斷,我們便開始投資商業航天,并且有勇氣和決心布局。
證券時報記者:過去十年,商業航天一級市場投融資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米磊: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2017年、2018年左右迎來高點,再到后面幾年增長不及預期,商業航天跟許多硬科技產業一樣,也經歷了一個起伏的周期。這兩年,隨著國家的重視,商業航天投融資又火熱起來。但不管中間如何起伏,商業航天一直在慢慢生根發芽。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不那么喧囂的時候,反而更有利于真正想踏踏實實干事的人,行業太喧囂了反而容易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總體來看,我覺得目前商業航天的融資環境還不夠好,整個行業面臨著資本投入不足的挑戰。
證券時報記者:商業衛星方面,中科創星的投資思路是怎樣的?哪個環節的投資機會更大?
米磊:早期的時候,我們就在投資衛星整星企業,后面也延伸至產業鏈上下游,目前全產業鏈的項目都有在關注。整星企業方面,我們主要會看團隊的行業積累是否足夠深厚,是否有長期從事衛星研制的經驗。產業鏈方面,我們重點看能夠大幅降低成本的環節和創新技術,比如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載荷等。
證券時報記者:業內有聲音認為,目前整星企業已經足夠多了,資本應更多關注產業鏈其他環節。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米磊:我覺得相比于國外,國內頭部整星企業的融資還是不夠的,當然整箭企業拿到的融資也同樣不夠。其實在國外,無論是做衛星還是做火箭的公司都不太多,中國目前資源太分散了,不夠集中,頭部企業能力有待提升。中國需要有真正意義上的商業衛星鏈主企業,能夠源源不斷地發射衛星,這樣整個產業鏈才會被帶動起來。產業鏈發展起來了,各個環節企業的融資也就會更加順暢。
越成熟的行業,集中度越高。未來最核心的是要加快衛星組網步伐,有足夠多的用戶付費購買商業衛星的服務,這樣才能完成商業閉環,從而形成源源不斷地衛星發射需求。同時,要有序地將頭部鏈主企業盡快扶持壯大,這樣有利于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事情上,避免低水平競爭。
(證券時報記者 周春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