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李明珠 卓泳 陳霞昌
寒意漸退春聲近,光陰荏苒又一年。2024年的中國創投業,在舉國關切之下,筑底企穩、信心開始凝聚。這一年,市場在冷靜中回歸理性,在迷茫中重回堅定,投資人正苦練內功蓄勢待發。一方面,鼓勵行業發展的新政迭出、耐心資本不斷壯大、長線資金持續擴容、國資容錯機制深入推進,支持創投行業發展的力度可謂空前;另一方面,大浪淘沙之后,做足功課、備好彈藥的機構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展望來年,中國創投業當再借東風續展宏圖。在2025年即將來臨之際,本報攜手證券時報·全國創投協會聯盟各成員單位,共同評選出創投行業十大新聞,以饗讀者。
高層高頻提及 創投重要性被提到新高度
2024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行動部署,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其力度前所未有。
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九條’”),第八條中提及“進一步暢通‘募投管退’循環,發揮好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科技創新作用”,對一級市場產生重大影響;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要文件;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一次提出“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這一系列動作進一步證明,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已經被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創業投資作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資本力量,已經成為共識。
這一年,創投行業頭部機構的相關負責人接連受邀參與頂級座談會,更體現出中央高層對發展創業投資的高度重視。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左丁作為創投機構代表參加,并就發展風險投資話題提出意見建議。10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左丁再次受邀參加,并做匯報發言。
國務院發布“創投十七條” 行業迎系統性指引文件
2024年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創投十七條”),圍繞培育創投主體、拓寬資金來源、加強引導與差異化監管、健全退出機制、優化市場環境五大方面提出十七條具體舉措,這是繼8年前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又被稱為“創投國十條”)之后,創投行業又一個全面系統的重要文件,為我國創投行業在新的歷史階段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出臺的“創投十七條”,體現了我國創投行業發展的三大變化:一是預示著對我國創業投資的要求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二是有關部門將加大對創業投資的政策支持力度,出臺一系列具體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三是解決創投行業自身的問題,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依靠行業和企業進行行業自救,強化行業自律,實現行業自強。
首提“耐心資本” 創投業發展有了新的關鍵詞
202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這是耐心資本首次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被提及,耐心資本成為行業關鍵詞,意味著對長期投資和科技創新的支持。耐心資本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成為科技創新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這對于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級市場長期資本短缺的問題,需要通過培育壯大耐心資本逐步緩解。除了要加快產業資本(包括大型企業集團、上市公司)擴大股權投資的規模,特別是大力發展CVC(企業風險投資)之外,更要加快資本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目前我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資管在內的金融業機構總資產達到近500萬億元,推動龐大的金融資產通過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方式轉化為產業資本迫在眉睫。
各地國資開啟容錯探索 鼓勵發展“大膽資本”
2024年,各地國資開啟容錯探索,放寬國有資本考核指標漸成共識。7月,成都高新區提出將差異化對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進行容虧率考核,轟動一時。7月,廣東省率先破局發布《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首提國資創投“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創投重鎮的行動凸顯引領作用。
此后,湖北也出臺了《湖北省國有企業容錯免責事項清單(2024年版)》,規定包括政策調整和市場波動、初創企業風險控制、科研成果轉化損失等10種情形可以予以免責。而深圳也在《深圳市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公開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提出“大膽資本”,呼吁支持國資基金大膽試錯。
12月,上海也出臺《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考核評價及盡職免責試行辦法》,明確市國資委監管企業對股權基金進行整體評價,不以單一項目虧損或未達標作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負面評價的依據。
給予國資創投更高試錯包容度,讓創投回歸其本源,漸成各方共識。
退出壓力仍存 各方多措并舉打通“堵點”
2024年以來,一級市場退出困境愈發凸顯。截至2024年11月末,私募股權基金與創業投資基金合計存續規模已高達14.28萬億元,基金數量超5.5萬只。按照人民幣基金常見的“5+2”或“7+2”存續期限設定,當前眾多基金已然步入退出清算階段。另據禮豐律師事務所報告統計及相關信息,截至2023年底,約有13萬個創投項目、1.4萬家公司面臨退出壓力。其中,除少數企業能夠借助IPO或并購途徑成功“上岸”外,絕大多數仍深陷退出困境。
退出受阻對一級市場投資循環造成嚴重梗阻,一方面致使資金回流周期大幅延長,另一方面令募資難度顯著增加,投資活躍度亦隨之驟降。為破解退出難題,業內呼吁之聲此起彼伏,力主多措并舉打通“堵點”:其一,構建更為健康、良性的上市制度,保障企業有序、有節奏、高質量上市;其二,借助政策引導并優化并購交易流程,切實提升并購作為退出渠道的效率與吸引力;其三,依托政策激勵與市場機制建設,大力推動S基金(Secondary Fund,二手份額轉讓基金)發展,為VC/PE(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提供更為多元的流動性解決方案。
并購熱潮涌動A股 創投嘗試分羹重組盛宴
2024年,資本市場格局歷經深刻演變。一級市場中,創投機構與企業對于并購退出的接納度日益提升。一方面,諸多創投機構已著手梳理投資組合內契合并購條件的項目,攜手券商等中介服務機構,全力推進被投企業的并購退出;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原計劃沖刺IPO的企業,如今也開始接納被并購這一選項。
政策層面也對此出臺了鼓勵措施。9月24日頒布的《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放寬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標準,將適用范圍拓展至“符合商業邏輯的跨行業并購”以及“科創板以外其他板塊公司的未盈利資產收購”。
自該政策落地以來,A股公司已累計發起超60單擬并購項目,其中不少擬被收購的目標公司正是創投機構旗下標的。不過,估值折價問題仍是創投機構與企業的關注焦點,畢竟折價退出極有可能致使基金與企業陷入虧損。不少創投機構表示,亟需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并購市場,持續優化并購生態圈。
AIC股權投資試點擴容 銀行系長線資金加速入場
2024年9月24日,金融監管總局正式發布《關于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范圍的通知》,不僅將試點城市范疇由上海一地拓展至北京、天津、重慶等18個城市,還對股權投資金額、比例限制予以放寬。據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云澤透露,新一批18個試點城市簽約意向性基金規模已突破2500億元。
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作為五大國有行全資設立、專注于市場化債權轉股權及配套支持業務的專業機構,近年來正逐步向更為廣袤的股權投資領域進軍。
伴隨AIC投資金額與比例限制的放寬,其所能撬動的資金規模亦水漲船高。經中國銀行研究院測算,AIC表內股權投資規模有望從233億元躍升至583億元,帶動的股權投資總規模可達1942億元—2915億元。
企業掀赴港上市潮 背后創投機構成重要推手
2024年以來,港股IPO市場熱潮涌動,地平線、毛戈平、順豐等一眾內地企業成功上市,為VC/PE機構們增加了退出路徑。港交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本年度港交所接收的新上市申請數量高達123家。
另據記者統計,截至12月30日,2024年香港市場共有70家公司首發上市。雖然相較于去年的IPO數量有所下滑,但今年的融資額卻較去年大幅上漲。與此同時,投資者認購熱情顯著回暖。據安永報告,95%的香港IPO企業斬獲超額認購,較去年高出4個百分點;IPO企業平均超額認購倍數高達295倍,同比飆升24倍。
港股市場相對完善、透明的制度體系,亦有助于企業妥善進行上市預期管理。因此,港股IPO已然成為當下創投機構與企業退出策略中的重要選擇。
央企布局創投獲鼓勵 加碼培育新質生產力
2024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向業內下發《關于支持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支持中央企業圍繞主責主業,聚焦重大戰略、重點領域、重要技術,發起設立概念驗證基金、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創業投資基金;支持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等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母基金,發揮母子基金放大投資功能;通過市場化方式積極吸引商業保險資金、社會保障基金共同參與,引領帶動形成創業投資資本集群。
該政策從央企設立創投基金的痛點難點出發,進行了一系列機制和體制創新。值得關注的是,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存續期最長可到15年,較一般股權投資基金延長近一倍。同時,針對國資創業投資“不敢投”“不愿投”等問題,政策還同步出臺了符合國資央企特點的考核和盡職合規免責機制。
AI行業頻現大額融資 投融資熱度持續高漲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AI)產業投融資延續熱度且繼續升溫。創投機構繼續密集投資AI產業上下游企業。從大語言模型到人工智能具體應用,大額融資持續不斷,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7日,國內AI領域共發生644起投融資事件,超過2023年全年(633起);涉及金額821.29億元,而2023年為636.76億元。從投資領域看,呈現了切入場景更小、更具體的特點,如機器人、AI社交、AI編程、AI搜索、AI銷售、AI醫藥等。近期,國內大模型獨角獸智譜AI完成新一輪30億元融資,創下了新的融資紀錄。
分析認為,大語言模型技術的興起、深度學習等核心技術的突破,拓寬了AI技術的應用范圍,使相關解決方案在醫療、金融、制造業等領域的滲透日益深入,讓更多創投機構看到了可觀的投資回報率。此外,數字化轉型為各行各業提高生產效率、創新服務模式、提高產品競爭力提供了契機。
數據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禮豐律師事務所報告 圖蟲創意/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