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悄然遠去。在此舊年新歲交替之際,作為行業記錄者,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謹以十大關鍵詞定格中國保險業的2024年,并期待行業砥礪前行,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這一年,保險業迎來了第三份“國十條”,大保險觀引領行業發展前路,逆周期監管數箭齊發,人身險定價機制迎改革,資產負債管理受到空前重視,錨定耐心資本釋放長線價值,商保年金打開三支柱發展空間,保險股重拾升勢,多項監管舉措蓄勢待發……行業以固本之策謀長遠、育新機、開新局,邁向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
新版“國十條”
若論2024年最重磅的行業政策,新版“國十條”當之無愧。
2024年9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保險業新“國十條”),這是繼2006年、2014年之后,我國保險業迎來的第三版“國十條”。
《意見》全文共十條,總體要求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蓋面穩步擴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務持續改善、資產配置穩健均衡、償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內控健全有效的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框架。保險監管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場體系完備、產品和服務豐富多樣、監管科學有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保險業新格局。
相較于過去關注保險行業規模擴展的政策導向,新版“國十條”轉向強調行業高質量、可持續性發展,并融入了新的經濟環境以及國家治理的需求,對保險行業的功能與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篇貫穿“大保險觀”。
實際上,在2024年6月的陸家嘴論壇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就提出,與時俱進樹立大保險觀,筑牢社會保障網、經濟安全網、災害防控網,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2024年11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召開的第七次會員大會上,李云澤再度強調,“要把握正確發展理念,樹立大保險觀,找準機構定位,堅持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風險觀,不斷優化保險供給”。
商保年金
在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時代之喚下,“商業保險年金(下稱“商保年金”)”概念在2024年被首次提出。
保險業新“國十條”提到,大力發展商保年金,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障和跨期財務規劃需求。10月,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關于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商保年金的概念,提出了推動業務發展、加強監管的相關舉措。
商保年金是對保險公司開發的第三支柱產品的統稱,即商業保險公司開發的具有養老風險管理、長期資金穩健積累等功能的產品,包括符合條件的年金保險、兩全保險、商業養老金等。商保年金概念的提出明確了商業養老險產品在第三支柱中的地位和價值,鼓勵保險公司積極發展滿足養老需求的產品服務。
近年來,國家層面采取了多項舉措推動第三支柱補齊短板、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其中一項重要制度設計。2024年12月15日起,試點兩年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從試點城市擴大至全國,為保險業參與養老第三支柱建設打開更大空間。
截至2024年12月30日,個人養老金產品數量超900只,其中保險產品168只。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推開,保險公司新一輪備戰已經開始。
耐心資本
2024年以來,“耐心資本”一詞熱度持續攀升。
2024年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這是“耐心資本”首次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被提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耐心資本。保險業新版“國十條”提到,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
李云澤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保險資金久期長,具有跨周期屬性。壯大保險資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資本”、熨平經濟周期波動、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
作為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典型代表,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已達32萬億元。近年來,保險資金探索發揮規模大、周期長、來源穩定的特點,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4年9月26日,為了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這是監管首次針對長期資金入市發布綜合性、系統性的專項制度文件,標志著A股長期資金入市進入大力支持與系統引導的新階段。
不過,保險長錢要進行長投還存在不少堵點。2024年11月底證券時報社舉辦的“2024中國保險業資產負債管理年會”上,與會嘉賓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優化完善保險資金參與資本市場規則,完善保險資金投資的長周期考核機制,豐富金融產品投資品種,對耐心資本增加包容度和寬容度等。
據了解,監管部門下一步將擴大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進一步加大對資本市場的投資力度,以及督促指導保險公司優化考核機制,鼓勵引導保險資金開展長期權益投資。
逆周期監管
2024年,“逆周期監管”成為貫穿全年的保險業焦點,這關乎行業穩健發展根基。
近年,保險業經營面臨下行周期的壓力,凈資產/凈利潤下滑、資本消耗待補充,成為不少機構待解之題。從行業層面來說,凈資產收益率下滑,資本使用效率較低,行業吸引力大打折扣。業界人士表示,國內保險公司的全球化配置程度不足,多限于本土市場經營,“順周期”的特征較為明顯。無論是基于自身需求還是參照國際成熟做法,行業都需要逆周期監管。
2024年6月李云澤在陸家嘴論壇專篇闡述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時提到,將強化逆周期監管,完善償付能力和準備金規制,拓寬資本補充渠道。
在償付能力方面,逆周期監管已有體現。金融監管總局2023年9月曾對償付能力標準進行過一輪優化,并于2024年12月宣布延長償二代二期過渡期至2025年底,給中小險企更多時間去通過繼續轉型、補充資本等提升償付能力。監管部門持續關注業界關于優化償付能力制度的意見和建議。行業還有期待,例如降低部分資產的風險因子,例如權益投資、公募REITs、長期股權投資的相關因子等。
此外,造成壽險業凈資產和凈利潤壓力的主因之一是利率下行導致補提準備金。對準備金折現率曲線進一步優化,也是行業期待的逆周期監管舉措。
人身險定價機制改革
2024年,對壽險業可謂劃時代的一年。為更好應對低利率周期,監管部門推出多項政策,在2023年以來的“報行合一”、降低預定利率上限、降本增效等的基礎上,2024年又有多項舉措。
其中之一是,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改革。金融監管總局2024年8月發布《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提到,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參考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長期利率,確定預定利率基準值,由保險業協會發布。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應當報金融監管總局。達到觸發條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及時調整產品定價。
業界認為,這有利于壽險業緩解負債端成本下調滯后的問題,跟隨市場利率變化動態及時降低剛性負債成本,是有效防范利差損風險的一大創新。
另一重要方向是,新版“國十條”提到的“支持浮動收益型保險發展”。2024年,金融監管總局多次提到,要妥善應對利差損風險。從各國保險業發展歷程看,管理利率風險最常見也最有效的舉措就是從負債端入手,下調產品預定利率,發展浮動收益型保險。這為新形勢下人身保險產品守正創新、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舉牌熱
2024年,險資舉牌熱再現于資本市場。
以2024年最后一天為例,平安人壽發布公告稱,平安人壽委托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工商銀行(01398.HK)H股股票,于2024年12月20日達到工商銀行H股股本的15%,根據香港市場規則,觸發平安人壽舉牌。
回顧過去一年險資動向,頻頻舉牌上市股票不可不提。根據公開信息統計,2024年險資合計舉牌20次,為近四年新高,涉及股票17只。
從年內20次舉牌來看,涉及8家保險公司,其中長城人壽和瑞眾人壽舉牌次數最多,分別為6次和4次,大型上市險企新華人壽和“太保系”各自舉牌了3次,此外,平安人壽、紫金財險、中郵人壽、利安人壽各自舉牌1次。
從行業分布來看,被舉牌公司涉及公用事業、環保、交通運輸、醫藥,此外還涉及銀行、電力設備、零售等多個領域;從標的上市地來看,包括了A股和H股標的,顯示出險資在投資布局的多元化。
業內人士分析,作為中長期資金的代表,保險公司今年來頻頻舉牌一方面是響應中長期資金入市號召,另一方面與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和利率持續下行有關,通過加大對高股息個股投資和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規模,有利于推動收益和報表更加穩定。
保險股
2024年,保險股重拾升勢,并因展現出較好彈性受到資本市場關注。Wind保險指數全年上漲42.52%,比滬深300漲幅高出27個百分點。A股五大保險股全年均明顯上漲,漲幅在37%—68%之間,部分保險個股迎來多個漲停。
此輪上漲既有基本面支撐,也有估值較低的客觀條件。過去幾年保險板塊持續受低利率、投資端低迷的壓制,年初處于估值低位,使得保險股具備向上的空間。
從業績上看,2024年前三季度,五大險企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新華保險合計凈利潤達3190億元,同比大增78%;除中國平安為歷史第二高外,其余4家都創下歷史同期之最。這背后,“9·24行情”下投資收益的貢獻功不可沒。
值得注意的是,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也為險企超高的2024三季報業績提供了條件。新準則下,更多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市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使得三季度不少持倉股票的市值上漲直接計入利潤,造成凈利潤大增。
與此同時,保險負債端也在探底向好,保險端業務價值率提高,加之負債端定價改革出現邊際利好,都為保險股上漲提供了基本面支撐。
發債創新高
保險公司發債再創新高。
2024年以來,我國保險公司新發債券規模達到1175億元,這是繼2023年首次突破千億后,繼續保持在千億以上,也形成自2005年我國保險公司開始發債融資以來的第四個高峰。
此前,保險公司發債在2011-2012年迎來第一輪高峰,2011年、2012年發債融資額分別為602.2億元、732.8億元;2015年為第二輪發債高峰,當年發債600多億元。2020年為第三輪發債高峰,發債780億元。
大型險企今年不少都發債募資在百億級別。例如,中國人壽發債350億元,人保財險發債120億元,平安產險和新華保險分別發債100億元,平安人壽發行永續債150億元等。
保險公司紛紛發債主要源于資本補充需求。債權融資由于具有約束少、發行周期短、發行成本低等優勢,受到保險公司歡迎。除了資本補充需求,有的保險公司也出于發展需求發行債券。此外,今年債市利率大幅下行帶來新發債券成本降低,部分險企選擇贖回舊債、新發債券,以降低融資成本。
財險行動方案
2024年12月,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關于強監管防風險促改革推動財險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作為新“國十條”配套方案,該方案是未來五年財險業發展綱要。
《行動方案》要求未來五年財險業保持平穩增長,風險防范能力、保障廣度深度、綜合實力逐步增強,形成結構合理、治理良好、競爭有序的財險市場體系。在豐富風險化解處置方式方面,明確提出“鼓勵財險公司兼并重組,支持有條件的機構“遷冊化險”,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出清風險。對風險大、不具持續經營能力的財險機構,依法開展市場退出,研究相關配套政策?!?/p>
業內人士分析,行動方案鼓勵兼并重組、扶優限劣導向明顯,行業格局有望加速優化,未來財險行業預估保持穩定擴張態勢。
除了傳統業務,低空經濟為財險行業開辟新藍海。2024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于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圍繞低空經濟等領域提供適配的保險保障方案。據了解,目前國內頭部財險公司均已推出低空經濟相關的保險產品,對這一新市場領域相當重視。不過,囿于無人駕駛、新能源等風險識別定價前沿問題,加之經驗數據較少,相關條款和產品矩陣仍有大片空白待填補。
分支機構收縮
延續此前數年的收縮態勢,2024年保險公司裁撤的分支機構接近2000家。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20年,有971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退出了市場;2021年,這一數字增至2197家;2022年數據為近年最高點——2966家;2023年態勢緩和,有2060家分支機構告別市場。
另據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24年累計有1987家分支機構被裁撤,其中人身險公司占據絕大部分。以此測算,過去五年,有上萬家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被撤銷。
行業觀察人士分析認為,在智能化、線上化的浪潮下,近年人身險公司個人代理人渠道持續收縮,而銀保和經代等第三方渠道重要性凸顯,不難理解險企裁撤部分網點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經營績效。從公開數據可以看到,險企所裁撤的網點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地區。
2024年11月發布的《2024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披露,2023年人身險公司保險營銷人員數量銳減至281萬人,相較于2019年高峰期的912萬人減少了631萬人,幾乎回落到12年前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分支機構裁撤,還是險企代理人的數量出清,相關趨勢均有放緩跡象。在此背景下,代理人整體學歷水平、平均績效也有所提升。
校對: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