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游子們帶著對親人的牽掛、對團聚的期待,回家過年。大大小小的行李箱里,裝著用心準備的禮物。這些禮物,不僅是辛勤勞動的溫暖見證,也是傳遞情感的特殊載體。
帶著收獲回家過年,“年”的意蘊愈發醇厚,團圓的喜悅愈發凸顯。日前,本報記者分赴北京、浙江、廣東、青海等地,走訪準備回家過年的人們,看看他們的行李箱里裝了哪些特別的禮物,折射了怎樣的生活變遷?聊聊回家故事,分享幸福喜悅,感受新時代發展的奮斗足音。
——編 者
“老鄉送的錦旗就是最珍貴的年禮”
人民日報記者 潘俊強
人物:北京桃谷豐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熊宇金
禮物:桃農送來的錦旗
對象:家人
在北京桃谷豐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記者見到負責人熊宇金時,他正在跟幾名村民商量年前果蔬銷售問題。雖說扎根北京平谷農村10多年,熊宇金的湖南口音依然濃重。
擺在桌上的一面錦旗引起記者注意,這是平谷大華山鎮小峪子村桃農楊春英送來的。今年春節,熊宇金打算把這面錦旗帶回老家,讓父母也高興高興,“老鄉送的錦旗就是最珍貴的年禮。”
平谷是全國最大的桃產區之一,8年前,當地的大桃面臨銷售難題。合作社那會兒剛成立,熊宇金挨個村動員桃農入社。因為腦子活,熊宇金通過電商平臺幫桃農賣桃,當年就幫助大家增收20余萬元。
后來,熊宇金全程參與到種植過程當中,派技術員指導種植,更新品種,并統一回購;除了鮮桃銷售,還延長產業鏈,加工桃罐頭、桃干等產品……桃農越干越有勁。
與熊宇金聊天期間,旁邊的電腦屏幕上不時彈出蔬菜禮盒訂單信息。“從2020年開始,我們開始賣蔬菜。”熊宇金說,他引導農戶種植符合綠色標準的“生態菜”,通過“互聯網+蔬菜”和定制化銷售,讓好菜賣上了好價。
“帶動村民致富,這背后的故事還多著呢!”今年過年回家,熊宇金想通過這面錦旗,給家人好好講講自己這些年助農增收的故事,“讓家人也為我的成績高興高興。”
“都是些自己創業的成果,請大家嘗嘗鮮”
人民日報記者 竇瀚洋
人物:浙江紹興市農創客郭彬彬
禮物:玫瑰花茶等自己生產的玫瑰花衍生產品
對象:老家親友
先拿幾斤玫瑰花茶,再搬兩箱玫瑰花餅,再帶一些玫瑰護膚品……距離春節還有一段時間,農創客郭彬彬便開始準備年貨,“都是些自己創業的成果,請大家嘗嘗鮮。”
眼前各式各樣的玫瑰花衍生產品,傾注著郭彬彬的心血。2019年10月,她從湖北來到浙江紹興上虞區,在上浦鎮夏家埠村的帳子山腳下承包了15畝地,建起了玫瑰種植園。經過3年多努力,種植園規模擴大至30余畝。如今又辦起共富工坊,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從剛開始時的不知所措,到去各處學習玫瑰種植經驗,再到與科研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郭彬彬對創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農創客重在創新,除了種好玫瑰,更要在衍生產品和衍生領域上下功夫。”
2024年以來,借力上虞區建設“創客城市”的政策紅利,郭彬彬把事業重心放在了鄉村旅游上,工坊相繼開設了花道、茶道等體驗課程,還有田園露營、鄉村餐廳等特色項目,現在已經成了鎮里的網紅打卡點。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鄉村產業振興給更多人送去甜蜜生活。“到了玫瑰花采摘季,我也會到工坊幫忙,干一天工資有200元。”今年55歲的夏家埠村村民馬軍美笑著說,游客多了,自家地里種的柿子等農特產品銷路也更好了。
聽說郭彬彬春節要回老家過年,馬軍美特意給她帶了自家特產,“為了大家過上好日子,這幾年小郭費了不少心思,我們真心感謝她。”一時間,玫瑰園里飄出陣陣笑聲。
“給孩子們講講深中通道建設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報記者 李 縱
人物:深中通道總工程師辦公室高級工程師童俊豪
禮物:深中通道鋼殼沉管隧道工程模型
對象:家里孩子們
臨近春節,深中通道總工程師辦公室高級工程師童俊豪還在崗位上。想到不久后能回老家和家人一起過春節,童俊豪心里充滿溫暖。“我老家在湖南常德,因為這幾年參與深中通道建設工作,很久沒有回家了。”童俊豪說。
給父母準備了補品、給親朋好友帶上特產杏仁餅和涼茶粉……為了春節回家,童俊豪做足了準備,在眾多禮物中,還有一份禮物很特別:一個深中通道鋼殼沉管隧道工程模型。
深中通道是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2024年6月30日建成通車。歷經7年論證、7年建設,1.5萬名建設者參與并見證了這項重大工程的誕生。建設過程中,童俊豪擔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管,負責全線橋梁的技術支持工作,以及深中大橋施工現場的管理與協調。
“作為一名工程建設人員,幾年時間,我親歷了工程從圖紙到實體的全過程,參與并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工程技術難點被攻克,我深感自豪。”童俊豪說,家人對自己參與深中通道建設工作也感到非常驕傲。“這次回家,我想拿著這個模型,給孩子們講講深中通道建設背后的故事,告訴他們重大工程背后有著無數人的努力付出。孩子們是未來的建設者,希望他們樹立遠大理想,長大后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老人身體健康,我就更有干勁了”
人民日報記者 喬 棟 曹繼煒
人物:青海西寧市快遞員張國奎
禮物:智能手環
對象:母親
“小張,我這收的快遞想要退,能來幫我一下嗎?”張國奎對電話那頭的聲音非常熟悉,很快辨別出這是家住青海西寧市城西區蘭青小區的劉奶奶。他沒有遲疑:“行,劉奶奶,我5分鐘到您那兒。”
張國奎是青海省西寧市一名京東物流快遞員,從老家河南南陽來到西寧做快遞員6年,近5年時間都在蘭青小區附近送快遞,周邊的很多住戶都認識張國奎。“劉奶奶平時一個人在家,收發快遞不太方便,我就讓她存下我的手機號碼,有需要隨時上門。”
跑得多,張國奎腦子里也有了一張周邊居民特別是老人的“分布地圖”。誰家老年人腿腳不便,誰家老年人是獨居,他都十分清楚。有了這“獨一份”的資源,張國奎聽說社區組建“快遞小哥志愿服務隊”時,立刻報了名。
因為經常和社區老人打交道,張國奎也很掛念自己遠在家鄉的母親。“我媽今年75歲了,身體不太好,一直在吃降血壓的藥。”張國奎說,自己有一年多沒回家看望母親,今年春節打算回去過個團圓年。
說著,他掏出一個隨身攜帶的盒子,里面是一個智能手環,準備送給自己的母親:“這個能測血氧、運動步數、心率、睡眠質量,連接到手機上,我就能遠程查看媽媽每天的身體狀態。”張國奎說,“老人身體健康,我就更有干勁了。”
“您有新取件任務到達,請及時取件。”隨著一條語音提示響起,張國奎又開著電瓶車出發了。紅色的電瓶車上滿載著年貨,也滿載著張國奎對新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