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多P交换刺激视频,精品H动漫无遮挡在线看,五月天亚洲图片婷婷,国产最变态调教视频

奮發有為做好經濟工作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鐘才文2025-01-23 10:59
(原標題:凝聚一個“最大共識” 把握五個“必須統籌” 奮發有為做好經濟工作)

在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煉我們黨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這五個“必須統籌”,充滿辯證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在經濟領域的生動體現。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不斷提升認識水平和貫徹落實能力,奮發有為做好經濟工作,完成好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今天的理論版刊發鐘才文署名文章,權威準確解讀五個“必須統籌”的深刻內涵。

——編  者  

理論源自實踐,又高于實踐、引領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總結提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持續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概括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在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出“一個最大共識、五個必須統籌”的重要認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領。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黨中央及時研判形勢、作出決策部署,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這是全黨全社會形成的最大共識,是多年實踐經驗得出的必然結論。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這是新的時代條件和發展任務對經濟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發展。我們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奮發有為做好經濟工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有效市場同有為政府相結合,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能夠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能夠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我國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提供了制度支撐。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解決好缺位、越位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握好有為和無為的邊界,把政府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有所為,就是要不斷建設法治經濟、信用經濟,完善市場規則并帶頭遵守規則,著力矯正市場失靈,規范競爭秩序,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經營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大舞臺。要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產業布局、創新引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要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加強宏觀調控,熨平經濟周期,防止經濟運行大起大落,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要加強質量監管、標準建設,以規則標準帶動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有所不為,就是要防止對微觀主體活動的不當干預,不搞地方保護主義和自我小循環,不搞趨利性執法,不能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就越有效。要把政府行為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全面建設法治政府,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加大產權保護力度,規范涉企執法行為,降低市場運行的制度成本,使市場化機制和法治化原則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基礎制度,實現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通過更加完善的市場機制,促進優勝劣汰,匯聚創新要素,讓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各類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力、貨暢其流的發展局面。

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讓“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協同發力。政府和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手段,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必須高效結合、相互協調,才能實現最優的資源配置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需要強化系統觀念,防止錯位缺位,形成政府和市場高效協同配置資源的合力。在政府和市場關系中,政府是主體,市場是客體,政府作用具有主動性,市場作用具有自發性,關鍵在于規范政府行為,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只有在自身職責領域更好發揮作用,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持久動力。

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經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宏觀經濟調控的基本目標。如果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就會導致國民經濟循環不暢,甚至可能引發經濟劇烈波動。歷史上,西方國家發生的經濟金融危機,大多表現為總供求之間嚴重失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是相對、動態的過程,實現這樣的平衡,需要從供需兩側協同用力。

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黨中央決策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在新的發展環境和條件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許多新要求。質的方面,要堅持科技引領、創新發展,推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量的方面,要堅持有進有退、有保有壓、有增有減,對一些行業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保持合理的產能利用率,形成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發展生態。要推動企業提高供給質量,促進優質優價,激勵“向上競爭”,提供更多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提升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平衡性,努力以新供給創造和激發新需求。

要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之舉。受國際國內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內需不足、外需不穩,總供求不平衡成為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最大制約。我國內需潛力很大,但尚未釋放出來。由于地緣政治沖突和全球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需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擴大內需是關系經濟長期穩定和發展的戰略之舉,不是應對短期波動的權宜之計。特別是作為超大型經濟體,必須把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建立在國內需求強大支撐的基礎之上。必須采取有力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加快補上內需短板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特別要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有良好的體驗愿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要完善擴大投資機制,創新優化投融資機制,擴大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統籌推動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統籌增加政府投資和帶動社會投資,使有效投資既能促進擴大當期需求,又能轉化為未來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

要促進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動態平衡。供給和需求是經濟運行的一體兩面,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辯證統一于經濟運行的全過程。現實中,總供求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沒有絕對的、一勞永逸的平衡,但可以在雙方不斷相互適應中實現動態的總體平衡。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動態過程,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使然。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統籌謀劃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打通經濟循環堵點卡點,推動供需良性互動,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超強供給能力優勢,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暢通國內大循環。同時,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穩步開拓多元國際市場,既擴大出口,又增加進口,暢通和提升國際循環,保持經常項目和整個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經濟內外均衡。在暢通國內大循環和穩定國際大循環的基礎上,有效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及其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一定要辯證地看、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經濟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動能來推動,包括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的動能,也包括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更新舊的動能,這些都統一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必須加強新動能培育和舊動能更新的協調聯動。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先進生產力的“質態”,而非某個新興產業或傳統產業的“業態”,新動能不簡單等同于新興產業,傳統產業也能孕育產生新動能。從科技革命和產業的發展規律看,前一代工業革命是后一代的基礎,傳統產業是新興產業的基礎,“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沒有傳統產業打基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只能是空中樓閣。我國新興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一般都有龐大堅實的傳統產業體系作為支撐,這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

要不斷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主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人類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本質上是先進技術擴散應用的過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多學科群體突破、新技術跨界融合、眾行業廣泛應用的趨勢更加明顯,正在孕育形成一批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并成為國際競爭新焦點新領域。我們要把重大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動能的根本依托,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努力打造一批又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產業新引擎,鍛造中國經濟“新長板”。

要持續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不能簡單丟棄,經濟結構不能出現斷層,不能脫實向虛、泡沫化。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傳統產業在規模體量、結構體系、技術水平、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居于全球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和決定性因素。傳統產業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經濟增長和就業收入的基本依托,發展新質生產力,決不能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落后產業”簡單退出。要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通過數字賦能、工藝升級、管理創新等多種路徑,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轉型,在持續更新迭代中不斷增強生命力和競爭力。

要深刻把握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辯證關系。需要推動新舊發展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從國際經驗看,傳統產業的空心化往往制約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削弱經濟競爭力。我國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盲目跟風一個產業、簡單套用一種模式,切不可“一哄而上”。必須充分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找到最佳路徑,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質生產力培育模式。特別是要抓住“質態”更新,突出“新質”這個關鍵,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北地區能夠探索形成“光伏治沙”的好經驗好做法,把荒漠變為資源,全國各地都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在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過程中,結出新質生產力的碩果。

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經濟發展既是國民收入提高的過程,也是社會財富積累、資產負債擴大的過程,前者是增量、流量,后者是存量,兩個方面緊密相關、相互作用。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明顯增強。宏觀經濟治理要擴大視野,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實現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充分認識盤活存量資源的重要性。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積累了規模龐大的各類資產。無論從價值量還是實物量看,存量經濟都已成為“巨人”體量,迫切需要加強資產和負債管理,統籌用好各類增量資源和存量資源,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黨中央提出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發展二手房、二手車市場,都是以盤活存量來做優增量之策。從很多地方的實踐看,善于盤活存量資源、資產、資金的地區,推動發展的成效也更明顯。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做優增量能夠為盤活存量提供條件和機遇,盤活存量能為做優增量提供空間和資源。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更好挖掘發展潛力,拓展發展空間。

要以寬廣視野盤活存量帶動增量。盤活存量、擴充容量要更多運用改革辦法、技術手段。我國存量資源極為豐富,盤活存量的潛力很大,特別是許多閑置或低效利用的資源,完全可以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要有效盤活土地等基礎性資產,推動產業園區“騰籠換鳥”“煥新發展”,盤活城鎮各類低效用地,優化生產生活空間結構,增加公共服務設施。要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實施城中村改造,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小區、老舊建筑改造利用。要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央行再貸款等資金,以合理價格收購存量商品房轉為保障性住房等用途,有效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需求。要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廢舊資源循環利用,大力開發“城市礦山”。要規范發展二手車、二手房市場,形成新車與舊車、新房與舊房協調發展的市場體系。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民合法擁有的閑置住房。對農村閑置的中小學校舍等基礎設施,可以通過規范的方式合理轉換用途。這些表明,盤活存量大有可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這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大創新。要深入研究宏觀資產負債狀況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創新宏觀政策工具,提高國家宏觀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在國家層面編制居民、企業、政府的宏觀資產負債表,準確刻畫全國、地方和各領域的資產負債狀況,摸清底數,掌握“家底”,在此基礎上全面分析經濟增長潛力,研判經濟金融風險隱患,評估償債能力,形成優化宏觀資產負債規模和結構的政策措施,提高宏觀經濟治理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統籌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需要堅持守正創新。統籌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產生的新課題,需要解決很多之前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可做的文章很多、可挖的潛力很大。要堅持守正創新,在守住制度底線和法律紅線前提下,解放思想,打破思維定式,善于從增量和存量相結合的視角觀察經濟、解決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大膽探索。要運用改革創新辦法,豐富盤活政策“工具箱”,加強資源統籌,調動經營主體盤活積極性,重視財政政策工具“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重視金融工具“以時間換空間”的獨特作用,實現資源跨時空優化配置。

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是“質變”與“量變”相統一的過程,質變是量變的內在目的和方向,量變是質變的現實基礎。高質量發展有“質”和“量”兩方面內涵,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深刻把握“質”與“量”的辯證關系,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要深刻認識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按照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要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此基礎上繼續奮斗,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14億多人口要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必須始終從國情出發,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人均國民收入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尚未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前面的路還很漫長,發展的任務還很繁重。我們必須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要堅持以提升經濟質量引領和擴大經濟總量。質的提升能夠為量的增長開辟新境界、開拓新空間。每一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因為生產力質的提升帶來新的投資和消費機會,使經濟能夠突破原有技術條件下形成的均衡,產生量的跨越式增長。在短缺經濟時代,為盡快解決量的矛盾,發展方式比較粗放,“蘿卜快了不洗泥”。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質取勝成為不二法門,無論在微觀上還是宏觀上,沒有質的有效提升就沒有量的合理增長,即使短期內快速增長,也難以持續。為此,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企業和行業也必須增強創新能力,加大新技術投入,積極對傳統產業進行數智化、綠色化改造,更多依靠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

要以擴大經濟總量為提升質量提供沃土和空間。量變的充分積累才能引發質變,因此總量規模本身對提高質量就有獨特價值,很多情況下“大”本身就是一種“強”,這在商場上反復得到驗證。發展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可以借助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牽引與豐富的應用場景、完備的產業體系、多元化的商業組織模式結合起來,可以創造出更多產業化應用,加快技術迭代,培育出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和先進技術。高鐵、核電、移動通信、平臺經濟、人工智能、無人機、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的發展,都符合這個規律。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好大國經濟優勢,把我國人口和人才眾多、幅員遼闊、資源多樣、儲蓄率高等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規模,形成與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相匹配的經濟規模,在量變基礎上不斷催生質變,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

制圖:張丹峰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