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3月以來,全國迎來了春日賞花熱潮。各地百花齊放,比如武漢東湖的櫻園花云、廣西南寧的風鈴谷、揚州瘦西湖的梅花,無不引眾人駐足觀賞。去哪兒平臺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至3月初,“賞花”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2.2倍。
春日賞花促活新經濟,催生新消費文明。“賞花+露營”“賞花+民俗”“賞花+文創”各種新經濟模式拉動了全國文旅新消費增長。有的地方開通了賞花專列,給予游客更好地觀賞服務。不同的旅游新政策、新玩法、新路線層出不窮,比如沉浸式賞花夜游、露營游。還有地方把低空經濟與賞花經濟相結合運用,比如成都淮州機場劃設了3條景色迷人的低空賞花航線,吸引眾多游客,催生了“低空+賞花”的新經濟打法。
賞花經濟不僅直接拉動了旅游收入的增長,還提供了很多創業機會,比如鄉村旅游、民宿、攝影服務、導游等崗位需求激增,助力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不僅如此,賞花經濟同時也促進了城市居民向鄉村流動,形成城鄉資源互補,推動了城鄉融合和生態價值轉化。
賞花經濟之所以受歡迎,一是其美學價值,花卉的色彩、形態和規模構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尤其適合攝影打卡。二是其精神價值,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忙,無暇和自然親近,而賞花之地則是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場所,符合都市人逃離壓力、尋求放松的精神需求。三是文化價值,我國有“花朝節”等賞花傳統,以賞花、護花、祈福為主題,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將這些文化意象融入現代文旅產品中,成為推動現代消費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四是其經濟價值,賞花帶動餐飲、住宿、交通、農副產品銷售,形成了完整的消費鏈,尤其助力鄉村經濟。多地政府更是將“花卉經濟”納入鄉村全面振興規劃,通過補貼種植、完善基礎設施吸引客流。
賞花再好,也需理性開發。自然資源過度商業化也會導致很多問題。從生態維度上來看,有些地方為了保障花卉能夠順利在花期綻放,會通過人工干預進行花期調控,導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造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從經濟維度上來看,賞花經濟的收入持續時間段一般為15—20天,當鮮花凋零后,相關景區也會陷入“三月暴富,十月返貧”的周期性貧困中,產生季節性的經濟依賴。
若僅將賞花經濟視作時令性消費符號,其繁榮必將如花期般轉瞬即逝。但若以產業視角重構生態建設,便能為可持續發展打造商業根系。打破賞花經濟的瓶頸周期問題,需要從“花期的延續”轉變成“產業的延續”。通過文化創新、科技賦能、產業融合等方式,從農業到旅游業再到高科技產業進行層層升級,為其注入持續的新產業動力。
自花瓣飄落的那一刻起,早已不是植物的生理周期,而是新消費文明的誕生。這不僅是產業的延伸,也是產業文明的推進刻度。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