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的初期,我們面臨著全行業的需求暴漲,也曾面對供應鏈急劇短缺的情況?!被仡櫰餎-bike最火熱的那幾年,Heybike聯合創始人兼COO李一帆在長江創業發布會上表示。自2021年進入這個賽道,Heybike一路增長,在北美市場占有率已躋身前三。
回過頭復盤,他覺得趨勢是第一步?!霸谮厔菝媲埃槃荻鵀槭欠浅V匾?。”李一帆表示。
E-bike是一種電助力自行車,結合了傳統自行車的騎行功能和電動助力功能。全球E-bike市場的井噴式增長始于2020年,這一時間點絕非偶然。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和生活方式,E-bike因能提供獨立出行空間,在歐美城市通勤者中迅速流行。而政府補貼政策進一步刺激了市場,歐洲各國高達500歐元左右的補貼,直接將高端E-bike的價格拉入了普通消費者的接受范圍。
而這部分增量市場機會正好被中國出海品牌有效把握。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國和出口國,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配套體系,E-Bike雖與傳統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有所不同,但在零部件配置和生產技術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中國企業迅速成為這一波增長浪潮的最大受益者。
賽文思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市場只有100個E-bike品牌,2022年翻倍至200個,其中大多數是中國品牌。
不過,井噴式增長后,E-Bike如今正進入行業洗牌階段,部分早期高速擴張的品牌面臨經營困境,明星企業破產,行業價格競爭加劇,市場泡沫逐漸出清。
“隨著需求逐步降溫,競爭格局調整洗牌,品牌的競爭也更將回到對產品、技術和渠道的硬實力比拼上。”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吳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現在來看,E-bike市場仍具備巨大的潛力,但只有那些能夠平衡創新與商業可行性的玩家才能最終勝出。
中國玩家靠什么?
“剛起步的時候,其實所有人都不看好我們,”李一帆向記者表示,“我們這個品類里面有上百年的歐美品牌,也有拿到了上億美元融資的明星企業,還有很多深圳的跨境大賣?!?/p>
傳統自行車品牌的電動化轉型是行業重要趨勢。傳統自行車品牌如捷安特(Giant)、閃電(Specialized)和崔克(Trek)早已布局E-bike,利用原有的品牌影響力和渠道優勢快速占領市場。這些企業通常采取高端定位,產品售價多在3000-5000歐元區間,主打品質和騎行體驗。
一些新興的Ebike企業也憑借創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迅速崛起,成為市場上的明星企業,如荷蘭品牌VanMoof和美國品牌Rad Power Bikes,都在熱鬧的2021年獲得過上億美元的融資。
不過,這個賽道始終未出現一個絕對的領導品牌。
“整個市場還是比較偏碎片化的?!辟愇乃紶I銷咨詢創始人兼CEO陳勇向記者表示,“從搜索引擎數據來看,消費者更多是通過通用詞,如E-bike,來搜索產品,而不是直接搜索具體品牌名稱。主要是因為這一領域仍處于新興階段,整體市場處于相對中早期的發展時期?!?/p>
這也是為什么這個賽道仍在吸引來自中國的競爭者紛紛下注。疫情期間,中國出海E-bike品牌憑借供應鏈優勢和性價比策略快速崛起。品牌如Aventon、Tenways、Velotric等通過獨立站、亞馬遜等渠道快速打開歐美市場,部分品牌甚至在北美高端細分市場占據領先地位。
“中國的供應鏈優勢是海外競爭的核心基礎,中國本身是自行車制造的第一大國,E-Bike的電助力核心系統的本地供應體系也在快速發展,浙江和廣東已經形成的完整產業集群,奠定了中國E-Bike品牌海外發力的產品和產能保障?!眳轻撓蛴浾弑硎?。
供應鏈成熟帶來工藝穩定性和生產成本優勢,使得中國E-bike品牌具有極強的性價比,這也成為其在國際化進程中極為重要的競爭點。
“以歐洲市場為例,E-bike這一本土品牌的平均單價介于2000至6000歐元之間。相比之下,中國的一些品牌平均價格則在1000至1500美元左右?!标愑孪蛴浾弑硎尽?/p>
除了性價比優勢,中國品牌DTC(Direct-to-Consumer 直接觸達消費者)的模式也更成熟。傳統歐洲品牌主要依靠線下專賣店體系,中國出海品牌初期多通過亞馬遜、獨立站等電商平臺快速擴張,“基本上以線上銷售為主,線下銷售為輔?!标愑孪蛴浾弑硎?。
“不管是老牌的自行車、電動車或摩托車品牌或是其他專注E-Bike的新興初創品牌,過去幾年在國內市場形成的新營銷、品牌種草和DTC用戶運營能力是中國E-Bike品牌在海外的一大競爭優勢。”吳釗向記者表示。
因此,在面對以經銷商渠道為主的歐美本土品牌時,中國品牌通常能夠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精準洞察市場趨勢,并在品牌渠道傳播方面實現增長。李一帆向記者表示,隨著中國品牌的密集進入,也看到了E-bike線上渠道的快速增長。
未來贏家法則
這個熱門的賽道發展到今天,正處于一個關鍵轉折點。
一方面,消費者對綠色出行的需求持續增長,推動了行業的整體擴張;另一方面,高昂的運營成本、供應鏈挑戰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許多企業難以維持長期盈利。
2023年起,E-bike行業開始面臨價格戰、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大量中國廠商涌入市場,產品功能趨同,價格戰愈演愈烈,部分品牌售價降至700美元以下。而歐美市場的需求增速卻在放緩,一些國家甚至出現庫存積壓現象。
頭部明星企業逐漸隱退。以VanMoof為例,盡管其在2021年完成了1.28億美元的C輪融資,估值一度超過10億美元,但公司在2023年因資金鏈斷裂申請破產,隨后被電動滑板車巨頭Lime收購。
李一帆見證了近幾年行業的發展,也明顯感覺到競爭越來越激烈。“最早的時候,消費者只要有一輛帶電動助力功能的自行車就滿足了。但現在廠商們開始不斷提升產品的功能和參數,比如電池容量做得越來越大,電機功率也越來越高,各項性能指標都在不斷優化?!?/p>
提供這些核心零部件的供應商在E-bike產業鏈中占據關鍵地位,電機領域是行業最大的利潤所在,但長期被博世、禧瑪諾等國際巨頭主導。
“過去,很多企業會被這種超大型供應商‘裹挾’,包括用戶數據和騎行數據都得開放給他們。這樣一來,供應商會主導很多東西,企業利潤也大多被他們拿去?!崩钜环硎荆℉eybike在內的很多企業也在加碼自研,有了消費者的數據就可以進一步優化電助力系統完善騎行體驗,在智能化和安全性能方面升級,才有機會完成對傳統品牌的超越。
除了核心技術,產品的定位也在變得更加多元。
“電動自行車存在不少小眾和個性的使用場景,也屬于高價值單品,用戶關注遠不止價格。因此對于不同使用場景的技術性能開發、產品設計造型和個性化服務體驗等,都是打動目標客群形成品牌溢價的關鍵。”吳釗向記者表示。
消費者經過兩代左右產品的體驗,對產品和品類有了更多了解,已經分化出不同類型的騎行需求,如純粹的通勤騎行、日常騎行、戶外越野、專業的運動騎行等等。
“每個場景下都會有專業的用戶群體,他們甚至會根據不同的需求挑選多種自行車?!崩钜环蛴浾弑硎荆珽-bike市場更為成熟的歐洲,對于產品多樣性的需求就會高于北美市場。
最后,則是渠道的多元布局。中國品牌在疫情期間崛起,主要還是抓住了彼時電商的迅猛增長以及傳統品牌線上布局的空缺帶來的機遇。但從整個E-bike市場來看,線下渠道仍是大頭。
“這個賽道里面相對來說線下渠道可能占到60%至70%,歐洲要更高,要到70%至80%以上。”李一帆向記者表示。
隨著各品牌逐漸在市場上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中國企業也意識到線下渠道的重要性,開始與當地經銷商合作或自建服務網絡。
“在線上進行渠道傳播,同時利用線下的經銷商和門店網點提供產品展示、售后維修等基礎服務,這些在E-bike行業或個人通勤領域是必不可少的。”李一帆向記者表示。
總體來看,中國E-bike出海已從早期的野蠻生長階段進入精細化運營時代?!靶袠I競爭還需回歸用戶價值,針對用戶在不同騎行場景中遭遇的痛點,能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此外,企業要具備更為靈活的整合能力,涵蓋供應鏈管理、倉儲庫存優化等多個環節,以應對市場的動態變化?!贝蠼嚓P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但行業仍然是潛力市場,Allied Market Research預測,到2030年,全球E-bike市場規模將達到118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
盡管價格戰和內卷現象短期內難以消除,但技術不斷迭代和消費者需求動態變化的趨勢是確定的,通過技術創新、細分市場挖掘和本地化服務優化,品牌仍有望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