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對我國經濟影響如何?
對此,多家滬市上市公司近期紛紛發聲,稱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對公司業務影響較為有限。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許多滬市公司已通過調整出口策略等方式,靈活應對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沖擊。
醫藥等基礎行業影響有限
我國重要基礎行業如石油、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化工、醫藥等行業主要業務集中于國內,國際業務主要位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美國直接貿易金額較小,整體來看影響有限。
從醫藥行業來看,由于原料藥和醫療器械藥企出口到美國的業務較少,制藥公司普遍認為關稅政策對自身影響有限。其中,皓元醫藥表示,除美國外,公司2023年在歐洲、印度也建立了商務倉儲中心,當前公司正在積極開拓日韓市場,“公司在海外已儲備了一定的產品,當前可以確保產品及時供應”。
油氣行業方面,美國“對等關稅”短期對原油生產、天然氣生產不會產生直接影響。九豐能源表示,公司與國際市場諸多知名能源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系,LNG現貨氣源主要來源于東南亞、中東等地區,預計本次加征關稅不會對公司經營及業績造成影響。
廣匯能源表示,公司進口LNG業務有長協和現貨兩種貨源,其中長協方面,供貨方為道達爾,經確認公司年內剩余長協沒有美國貨源,不會影響到公司進口LNG成本,同時公司與道達爾簽署的長協合同有剔除美國貨源的保護性機制,可以確保后續年度不涉及美國貨源。現貨方面,目前公司具備較強的資源獲取能力和市場運作能力,能夠根據國際市場價格及需求變化靈活調整現貨采購策略,現貨采購均可不涉及美國貨源,年內后期現貨采購業務也仍以其他國家貨源為主。
化工行業的滬市公司也表示,從進口端來看,化工行業中化纖、聚氨酯等細分領域向美國進口較少,受到關稅影響較小。出口來看,聚氨酯、化纖等主要行業前期調整銷售區域和降低出口美國比重等措施已經產生一定效果,本次加征關稅對于化工行業公司整體影響預期較為有限。
魯北化工表示,公司目前主要出口產品為鈦白粉,海外市場主要在東南亞、中東、非洲、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市場2024年銷售量不足1000噸,銷售份額占比極小,對公司整體業務影響極為有限。
中鹽化工表示,公司對美出口主要產品為金屬鈉,根據合同約定關稅由交易對方承擔,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公司暫無影響。
多數公司已采取有效措施
記者也了解到,電子制造、輪胎、免稅品銷售、物流、貿易、紡織等行業內的部分公司或將受到一定影響。這類公司對美國直接進出口交易金額較大,或在美國有工廠需從中國進口原材料。相關上市公司表示,已采取措施積極規避相關風險。
天承科技表示,公司始終堅持自主研發,向客戶提供專用功能性濕電子化學品的“進口替代”方案。此外,公司當前在集成電路先進封裝、先進節點的RDL、Bumping、TSV、TGV、大馬士革電鍍系列產品均全面實現自主可控。
保隆科技表示,美國宣布征收所謂的“對等關稅”后,針對子公司保富電子在德國生產出口到美國的TPMS產品,公司會快速漲價來轉移被加征的關稅。對于進一步開拓TPMS北美市場,該公司預計落地美國本土TPMS產能后,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影響可以降低,競爭力會得到加強。
均勝電子表示,作為已經完成全球化布局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在全球主要汽車出產國均配套有相應的研發中心、制造基地等,全球業務模式以本地生產配套供應為主,進出口業務占比較少,例如針對美國等北美區域市場,公司早已建立“研發—采購—制造—銷售”的全鏈條閉環,實現北美客戶的本地化供應以及本地結算,受關稅政策影響極小。
陽光照明表示,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政策可能對行業整體成本結構產生一定影響。對此,公司已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其中在價格調整機制方面,基于成本變化,公司正逐步對出口美國的產品進行價格優化,以合理傳導部分成本壓力;供應鏈優化方面,通過泰國海外基地降低單一市場政策風險;產品競爭力方面,持續加強技術創新與高附加值產品研發,提升市場議價能力。
多個行業國產化空間進一步打開
隨著中國強力反制措施的落地,額外關稅將會導致美國商品終端價格競爭力銳減,而中國對美進口商品的需求也將迎來重構。業內普遍預計,國內產品的國產化預計將迎來提速,尤其是自美進口絕對金額較大的行業,國內產品的國產化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聯席所長蘆哲表示,對美加征關稅后,我國高科技產品和農產品的國產化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以航空器、消費電子、汽車核心部件、高端農產品為代表的領域將出現顯著替代效應。
蘆哲舉例稱,2024年,我國本土品牌乘用車零售占比約為65.2%,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本輪反制后我國汽車廠商有望獲得替代美企的市場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過剩產能。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本次反制措施也彰顯出我國加大科技投入,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的決心,有望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關稅調整不僅是國產替代的催化劑,更是產業鏈價值躍升的戰略支點。蘆哲表示,本土產業有望從進口替代向技術輸出轉型,在市場選擇與政策引導的協同作用下,“中國制造”有望突破后發優勢的瓶頸,完成從“模仿”到“超越”到“主導”的質變,開啟全球價值鏈重構的新時代。
“國產化是實現產業鏈安全的必要路徑,國產企業通過‘估值提升—信心提升—資金流入—國產化率提升—估值提升’形成正向的閉環,資本市場與產業形成產融協同新范式,有望進一步增加資本市場和經濟運行的穩定性。”蘆哲表示。
中金公司研究部國內策略首席分析師李求索則表示,在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沖擊下,全球資產價格出現較大波動。但相比2018年,中國股票市場具備較多有利條件,包括由DeepSeek引發的科技敘事變化、中國資產本身估值優勢和宏觀政策發力空間。總體而言,中國資產短期相比全球其他主要股市具備韌性,中期機會大于風險。
展望后市,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今年以來,A股科技股走勢強勁,遠勝美股。美股近期大跌與美國關稅政策、美股自身漲幅過大有關,而中國A股優質資產的估值處于歷史底部,下跌空間有限。投資者應保持信心和耐心,通過持有優質資產應對市場波動。從長期來看,中國優質資產仍具有估值修復機會。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