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貿易摩擦升級和全球經濟高波動的背景下,中國產業鏈企業面臨匯率風險、原材料成本壓力以及政策合規挑戰的三重考驗。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企業通過提升外匯套保額度、精細化商品期貨操作和創新工具應用等積極應對,同時加強了內控和風險中性管理。
根據避險網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共有358家實體行業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超過700條套保相關公告。從發布套保公告公司的絕對數量看,今年一季度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不過,套保業務授權額度尤其是外匯套保的授權額度顯著增長,無論是以美元、歐元、盧布計價還是以泰銖計價的外匯套保額度均有所上升。
談及今年一季度企業套保新趨勢,避險網聯席CEO、同濟大學副教授馬衛鋒表示,2025年一季度共有29家實體行業A股上市公司首次加入套保陣營。其中,有24家公司明確指出了擬對沖的風險類型,6家提到了對沖商品價格風險,19家提到了對沖外匯相關風險。這表明絕大多數企業開展套保業務是為了應對外匯風險。
新湖期貨副總經理李強表示,特朗普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匯率風險隨之增加,美元指數以及日元、人民幣等非美貨幣的波動加大,導致企業對外匯套保的需求激增。2025年一季度,外匯套保授權額度顯著上升(美元套保額度增至1600億美元),反映出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緊迫性。
發布套保公告企業數量為何下降?
談及2025年一季度發布套保公告企業數量同比減少,李強認為,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監管趨嚴和合規成本上升的短期壓力,以及市場波動趨緩、企業戰略調整的中長期影響。
一位行業人士透露,近年來,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套保業務的規范性要求顯著提高,企業需要披露更詳盡的套保策略、風險控制措施及實際效果,這導致部分企業因合規壓力或內控能力不足而選擇暫緩或退出套保業務。此外,國有企業的制度障礙也是原因之一,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參與套保時面臨國資監管和財務審計規則的制約,例如套保損益的會計處理問題。
“市場環境的變化和風險偏好的調整也是導致今年一季度發布套保公告企業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一季度,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減弱,企業通過套保鎖定成本的緊迫性降低。未來,隨著政策優化(如國有企業的制度松綁)和市場波動回升,上市公司套保參與熱情還會回來,但需關注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的持續提升。”李強說。
中信建投期貨研究發展部負責人夏旗表示,今年發布套保公告公司數量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避險資產替代了套保需求。大宗商品價格震蕩運行,全球避險情緒升溫,部分企業可能選擇黃金等資產替代傳統的套保工具來規避價格風險。同時,關稅政策導致原材料價格波動,抑制了部分企業的國際貿易活動,部分出口型企業因預期訂單減少而暫緩套保計劃。此外,由于缺乏專業的套保團隊,部分企業選擇通過委外套保、含權貿易等方式進行風險管理。
外匯套保授權額度顯著增加
記者注意到,為了規避外匯波動風險,包括賽輪輪胎、海信視像、宏創控股、中工國際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外匯套期保值計劃。
去年,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也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支持企業開展外匯風險管理,例如2024年4月至5月先后發布有關優化外匯管理、支持涉外業務發展的通知,簡化外匯管理流程、提高企業辦理外匯業務的效率,并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外匯交易服務,包括更靈活的匯率避險工具,如遠期合約、掉期交易和期權等金融工具。
“去年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為企業的外匯風險管理提供了更加豐富、有效的工具和平臺,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好地認識、理解并合理應對匯率波動風險,這是2025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外匯套保授權額度提高的原因之一。”李強說。
夏旗告訴記者,企業外匯套保授權額度的增加,主要是因為美國新任總統上臺后發布多項關稅政策,對企業的國際化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增加,需要通過增加外匯套保額度來更好地應對匯率波動風險,提前鎖定匯率成本。
在行業人士看來,企業應堅持匯率風險中性原則以促進穩健經營,通過外匯衍生品交易將未來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轉變為提前鎖定匯率的確定性,減少匯率波動對企業經營和財務管理的影響。
4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關系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指出,中國政府持續深化外匯市場發展,擴展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推進外匯市場對外開放,以更好地滿足市場主體多元化外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