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債券項目信息平臺的一紙公告,將小米的資本運作推至聚光燈下。
4月14日,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小米通訊”)200億元公司債項目狀態更新為“提交注冊”,這距離其母公司小米集團配股募資425億港元僅過去20天。
資本市場尚未消化前一輪融資余震,新一場再融資行動已然啟動。
從港股配售到境內債券發行,從債務優化到神秘“項目建設”,雷軍掌舵的小米正以近乎激進的姿態重構資金版圖。
在這六百億籌碼的背后,隱藏著一條清晰的邏輯線——通過資本杠桿撬動技術、制造與全球化三大支點,在手機紅海與造車鏖戰中殺出一條血路。
但市場更關心的是:當科技行業從“輕資產”轉向“重投入”模式,小米的負債會否成為未來增長的枷鎖?這場豪賭又能否改寫科技巨頭的競爭規則?
4月15日,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增長1%。其中,三星以20%的市場份額重奪第一,蘋果以18%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后,小米以1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
六百億“資本屯糧”
2025年3月至4月間,小米集團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
3月25日,小米宣布以“先舊后新”方式配售8億股,募資42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96億元),這也是其登陸港股后的第二次配股舉措。
而僅僅過了不到半個月,4月7日,上交所債券項目信息平臺便披露,小米集團核心子公司——小米通訊計劃于2025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發行總額不超過200億元,且該債券將采用分期發行的方式推進。
4月14日,上述項目狀態更新為“提交注冊”。
由此,小米在一個月內先后拋出總計高達近六百億元的再融資計劃,相當于其2024年全年凈利潤236.6億元的約2.5倍。
如此密集且大規模的融資動作,在小米發展歷程中尚屬首次,凸顯了公司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的資金需求與戰略野心。
近年來,科技巨頭融資規模與頻次顯著提高,反映出行業整體從輕資產模式向重投入模式的轉變。
有財務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科技行業已進入“資本密集化”發展階段,研發投入、生態建設、全球擴張等都需要持續大量的資金支持。
據悉,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長期維持巨額現金儲備,并通過公司債券等多種工具靈活融資;國內華為、OPPO等企業也加大了融資力度,以應對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的需求。
當行業競爭進入“軍備競賽”階段,小米的巨額融資是未雨綢繆還是背水一戰?
從小米的財務狀況來看,近年來公司汽車業務投入巨大。2024年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小米的流動比率為1.28、速動比率是0.93,均為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一般來說,這兩個指標越高說明短期償債能力越強。
“小米近期采取多渠道并行的融資方式,既能夠分散風險,又能滿足不同期限、不同成本的資金需求,體現了該公司財務管理團隊的策略性思考。”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原定于2025年舉行的投資者日因故延期至6月3日,這一時間點恰好在債券發行計劃披露之后。
投資者日的延期雖未說明具體原因,但結合融資計劃公布的時間節點,不排除小米有意借此機會,向市場更全面地闡述其戰略布局與資金運用計劃,以增強投資者信心。
債務優化劍指未來
根據小米通訊債券募集說明書披露,本次募資在扣除發行等相關費用后,將主要用于三大方向:償還公司有息債務、補充流動資金以及項目建設投資。
不難看出,債務結構調整是此次融資最直接且明確的目標。
科技行業作為資本密集型領域,企業往往需要通過借貸來支持研發投入和市場擴張,但這也容易導致負債率攀升、利息負擔加重。特別是在2025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存的背景下,通過發行新債來置換既有債務,無疑有助于優化資本結構。
“此舉有望顯著降低小米的財務成本,提高盈利質量,為后續發展減輕包袱。”北京一位TMT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企業通過積極的債務管理,目的是增強在波動市場環境中的抗風險能力。
流動資金補充構成了資金用途的第二大板塊。這既是對正常經營需求的回應,也為應對可能的市場波動提供了緩沖空間。
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目前小米的系統芯片依賴于高通等全球知名的系統供應商。在此背景下,若公司因各種原因而難以維持與其業務合作關系,無疑會導致業績“受傷”。
同時,近年來小米產品線不斷擴展,從智能手機到智能家居,再到可穿戴設備,生態布局日益完善,但這種多元化戰略也對流動資金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過債券融資補充營運資金,小米能夠確保各業務線順暢運轉,避免因資金短缺而錯失市場機會。”前述受訪者表示。
此外,項目建設投資體現了小米對未來的戰略布局。盡管募集說明書中的“項目建設投資”未指明具體投向,但綜合小米近年來的戰略布局及公開信息,這些資金或將流向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其一,智能制造。隨著小米汽車業務的持續推進,生產基地建設、生產線投入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其二,研發基礎設施。雷軍曾表示,小米堅持技術立業,2021-2025年,預計五年研發投入1050億元,2025年預計達300億元,AI及相關業務將占四分之一。
其三,全球市場拓展。在今年3月的年報業績會上,小米合伙人、集團總裁盧偉冰對記者表示,小米將推進全品類和全球化的?端化,并在海外建?新零售,通過全球基建實現模式輸出,以實現?期持續?質量增?。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對資金用途的描述中還包含了“其他法律法規允許的用途”這一彈性條款。在快速變化的科技行業,這種靈活性往往至關重要——它使得企業能夠及時抓住突現的機會,或在危機來臨時快速調整策略。
可以明確的是,小米一方面通過債務優化穩固財務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戰略性投資培育長期競爭力。但這種兩手抓的策略能否奏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米能否在接下來的業務布局中找準方向、高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