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恐慌性搶購到消費緊縮,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措施正深刻影響美國消費者。
根據美國科爾尼消費者研究所最新發布的調查,受關稅及其不確定性影響,擔心貿易爭端推高支出的美國消費者比例從去年秋天的36%激增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54%。消費者對支出的態度愈發謹慎,普遍采取“觀望”策略。
貝恩公司與全球最大第一方數據平臺Dynata聯合發布的2025年4月消費者健康指數則顯示,美國高收入群體的前景展望指數驟降11.8點至88.6點,創下自2020年疫情初期以來最大跌幅。中等收入群體的前景指數也小幅下降0.2點至長期中性水平,顯示出明顯的防御性消費傾向。
投資管理咨詢公司美世(Mercer)亞太地區多資產負責人西斯特曼斯(Cameron Systerman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關稅正通過兩種機制對美國消費活動產生下行壓力。“首先,關稅的提高相當于銷售稅或增值稅的增加,這將直接導致消費因價格上漲而減少。同時,鑒于美國消費者資產中很大一部分投資于股市,如果近期股市表現持續疲軟,財富效應可能進一步抑制消費。”西斯特曼斯說。
恐慌性購買
關稅的不確定性引發了消費者行為的明顯分化。一方面,部分消費者因預期價格上漲而選擇“恐慌性搶購”。科爾尼消費者研究所所長托馬斯(Katie Thomas)表示:“即便消費者即將緊縮錢包,一部分消費者仍會進行應激性購買。”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3月零售銷售額環比增長1.4%,為兩年來最大增幅,同比增長4.2%。其中,汽車及零部件銷售同比激增近10%,家居用品增長近6%,建筑材料和園藝設備的銷售增長了4.2%,電子產品和運動用品上漲2.4%。
研究公司FWDBonds首席經濟學家盧普吉(Christopher S. Rupkey)形容道,由于預計明年價格將大幅上漲,消費者“趁現在還能撿到便宜,正在清空商店貨架”,“消費者的搶購就像一場巨大的清倉大甩賣”。
貝恩公司/Dynata報告也顯示,盡管高收入群體前景指數大幅下降,但消費意向增長了2.1點,這主要是消費者試圖在關稅上調之前提前購買商品。
例如,數據分析公司Earnest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在4月2日至4月7日期間(即特朗普政府宣布暫時豁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所謂“對等關稅”前),蘋果公司的消費支出較近期月平均水平增長了20%。
消費者還涌向超市、大型折扣連鎖店和汽車經銷商。分析顯示,家得寶的消費支出增長了10%,百貨連鎖店貝爾克的消費支出增長了18%。另根據追蹤消費者行為的公司Consumer Edge的數據,在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所謂“對等關稅”后的五天內,耐儲存商品的購買量激增,罐裝和瓶裝蔬菜的銷售額與前一周環比增長23%,速溶咖啡銷售額增長20%,番茄醬銷售額增長16%。主售日韓化妝品的美國零售店Senti Senti也稱,消費者因預期關稅來襲而提前搶購。
根據近期躍居美國應用商店購物榜首位的敦煌網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從4月15日起,該平臺的單日交易額(GMV)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與前一周相比連續翻倍增長。家電、安防產品、發制品及健康美容品類交易額分別激增962%、601%、671%和318%。其中,發制品市場尤為突出,因美國高度依賴進口假發,供應商警告關稅將推高價格50%以上,加州部分發型沙龍已囤積半年庫存。
消費者開始觀望
另一方面,消費者緊縮開支的趨勢同樣明顯。托馬斯表示:“無論是囤積雞蛋,還是在是否購買新iPhone上猶豫不決,我們看到全美范圍內,不同行業的消費者都表現出巨大的困惑和沮喪。”
例如,瑜伽服飾品牌Lululemon近日表示,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美國消費者正緊縮開支并減少實體店購物頻率,“人流量受到實質性影響”。在旅行服務業,達美航空公司表示“增長基本停滯”,企業差旅“波動較大”。在餐飲業,連鎖零售超市艾伯森超市表示,購物者已經開始緊縮開支,購買更多自有品牌的產品和特價商品,并增加在家就餐。
貝恩公司/Dynata的報告也發現,4月美國中等收入群體儲蓄意愿上升2.4點,舉債意愿下降2.5點,這顯示該群體開始采取防守姿態,越來越傾向于儲蓄而非超前消費。高收入群體則受到股市動蕩的嚴重影響。貝恩公司稱,高收入美國消費者占據了美國消費支出的半壁江山。如果股市動蕩和高收入群體的負面前景持續,其消費意向很可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帶來重大打擊。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盧姿蕙(Louise Lo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于股票市場波動、房地產市場趨勢及其他金融變量導致的負面財富效應,預計美國消費者將受到關稅措施的顯著沖擊。
“美國經濟受到的影響不僅限于貿易和私人投資者情緒。在消費者方面,通脹上升預計將顯著減少可支配收入。加之金融市場波動引發的負面財富效應,這將進一步惡化今年美國消費者的負面前景。”她說。
關稅將使價格上漲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The Budget Lab)上周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當前,美國消費者面臨的整體平均有效關稅率為28%,這是自190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25年新施加的關稅將導致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減少了1.1個百分點,價格水平短期上漲3%,相當于每個美國家庭損失4900美元。
從商品品類來看,短期內,消費者面臨鞋類價格上漲87%,服裝價格上漲65%。長期內,鞋類和服裝價格分別保持29%和25%的漲幅。食品價格在短期內上漲2.6%,長期內保持上漲2.8%。新鮮農產品初期價格上漲5.4%,最終穩定在上漲3.6%。食品價格在短期內上漲2.6%,長期內保持上漲2.8%。新鮮農產品初期價格上漲5.4%,最終穩定在上漲3.6%。汽車價格在短期內上漲12%,長期內上漲15%,后者的情形下相當于平均每輛新車價格增加7400美元。
與此同時,前英國貿易部官員、明泰策略咨詢(SEC Newgate)總監雷尼森(Allie Renison)表示,中國在許多商品的全球出口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意味著美國找到替代制造商并不容易。
根據對美國商務部旗下全國性統計機構人口調查局(USCB)的一項分析,在特朗普政府豁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所謂“對等關稅”后,美國最依賴從中國進口的50種商品中,仍有46種面臨關稅。例如,分析顯示,中國在電風扇、空調和微波爐領域主導全球出口市場,2024年,90%進口到美國的電風扇、40%的自包含式空調設備以及90%的進口微波爐都來自中國。
盧姿蕙也表示,據該研究院測算,在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約三分之一的商品對中國供應的依賴度超過70%,表明美國進口商尋找替代供應商的能力有限。“因此,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更可能承受關稅帶來的價格上漲,這不僅會導致美國通脹沖擊,還會引發嚴重的消費需求回落。”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