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多P交换刺激视频,精品H动漫无遮挡在线看,五月天亚洲图片婷婷,国产最变态调教视频

科創債發行大增、信用利差波動收窄!一季度債市新特征涌現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胡飛軍2025-04-22 19:23

今年以來債券市場出現的新特征有哪些?

近日,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譚暢在中誠信國際相關會議上表示,關稅博弈帶來的市場波動,疊加創新驅動下的政策利好,使得債券市場既充滿機遇,又面臨諸多挑戰。

據介紹,今年一季度債券市場呈現取消發行增多、融資結構分化、科創債延續擴容、收益率寬幅波動、風險釋放平穩可控等特征。

他表示,從內部政策環境來看,今年政策舉措對于債券市場發展更加重視,從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再到全國兩會上提出的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為債券市場發展指明具體方向。現階段我國債券市場體量已超過180萬億元,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未來在政策支持下債券市場的結構層次有望進一步深化,從直接融資角度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季度科創公司債大擴容

在中誠信國際分析看來,今年以來,一季度債券市場呈現取消發行增多、融資結構分化、科創債延續擴容、收益率寬幅波動、風險釋放平穩可控等特征。

具體來看:一是取消發行增多。一季度,信用債取消或推遲發行的規模超過700億元,主要集中在2月下旬到3月中上旬,其中近六成來源于AAA等級的央企、國企債券。取消發行的直接原因在于利率的大幅調整,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3月17日達到年內高點1.90%,較年初大幅上行29bp。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譚暢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利率債是信用債發行定價的基準,所以信用債的發行節奏受到了利率波動的干擾。在發行端,受發行成本上升影響,信用債發行規模、凈融資規模均呈現收縮的特點,不過收縮幅度不大,發行量同比、環比收縮幅度約5%,凈融資同比下降而環比仍在上升,體現出一定的韌性。

二是融資結構變化。產業債和城投債分化態勢延續,一季度產業債融資近4000億元,城投債融資不足500億元。信用債具體品種方面,1月發行量最大的是中期票據,其次是超短融和公司債,但2月起公司債發行量逐步超越超短融,成為融資第二大的信用品種,這主要得益于科創公司債的擴容。創新品種發行勢頭良好,今年一季度低碳轉型、碳中和、可持續掛鉤等綠色品種以及科創票據、科創債、兩新債等發行量合計超過3000億元,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其中,科創債是發行主力,存量規模超過1.8萬億元,一季度發行量2310億元,超過90%的發行規模來自央企、國企。而且科創債具備發行成本優勢,以3年期和5年期科創票據為例,平均發行成本較同期限中期票據低10—30個基點,對符合條件的發行人具有吸引力。

實際上,券商中國記者也注意到,科技創新債大幅增加是去年以來債券市場亮點之一。今年2月,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度證券公司債券(含企業債券)承銷業務專項統計》報告,統計了券商在滬深北三家證券交易所承銷的綠色債券、低碳轉型債券、科技創新債券等相關情況。與2023年數據相比,科技創新債券、低碳轉型債券以及民營企業債券等成為2024年的亮點,尤其是科技創新債券達6136.86億元,大增近七成,部分傳統領域如綠色債券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三是二級市場波動加劇。收益率走勢由窄幅波動轉向寬幅震蕩,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月初到2月初,多空因素交織,利率波動幅度小。一方面央行暫停公開市場國債買入影響流動性預期,另一方面股市低迷,債券市場做多情緒升溫,推動2月初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達到階段性低點1.60%。2月中旬到3月中旬,利率快速上行,主要受經濟金融數據超預期、資金鏈緊平衡、股市回暖以及機構贖回擾動的影響,10年期國債收益率于3月17日升至1.90%的高位。之后在政策呵護和關稅升級影響下,收益率回歸下行區間。信用債走勢與利率債類似,且目前利率水平很低。統計顯示,目前收益率在2.5%以下的債券規模占比達九成。

四是信用利差波動收窄。在債券收益率波動過程中,信用債表現好于利率債,推動信用利差波動收窄。具體看,在利率上行時期,利率債更敏感,信用債上行滯后,推動利差收窄;利率下行時期,尤其是3月中旬之后,信用債配置價值回歸,配置盤進場后利差收窄更快。從結構看,中短期債券更受市場青睞,收窄幅度更大。

信用風險平穩可控

對于風險這塊,今年一季度債券市場方面信用風險整體平穩可控。

譚暢分析,我國債券市場自2014年打破剛兌以來,經歷了四輪風險釋放。第一階段為2014—2016年,以產能過剩行業風險暴露為主要特征;2017年經濟回暖,風險緩釋;第二階段為2018—2019年,因信用環境收緊,民營企業違約規模上升,且公司債第一輪到期高峰來臨,出現不少違約事件;第三階段為2020—2021年,大型國企受疫情影響信用風險陸續暴露,加之地產政策調整后,地產民企風險逐步抬升。2022年至今為第四階段,違約暴露趨緩,違約債數量、規模和新增違約主體均大幅下降,近三年違約規模每年均未超過400億元,較2021年高點降幅超80%。

“今年一季度新增兩家違約主體,違約前已存在經營虧損、債務糾紛或股票退市等情況,違約未超市場預期,對債券市場影響亦有限。”譚暢說,目前滾動違約率圍繞0.25%波動,與去年底基本持平,顯著低于美國企業部門超過3%的違約率水平,橫向比較而言我國債券市場風險較低。

對于未來風險關注方面,他認為,一是要關注房企風險,目前房企存量債規模較2020年末縮減兩成,75%的存量債來自AAA級房企,風險有所下降。但隨著地產行業集中度上升,部分房企面臨兼并整合和清算的可能,需關注房企在債務化解過程中的重組清算風險,尤其是經營管理和財務變化帶來的債務兌付不確定性。

二是要關注出口企業風險演變,美國加征關稅使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成本上升、訂單減少、合同糾紛和匯率波動等多重壓力,要關注機電、紡織、化工等出口依賴度高的企業基本面變化和風險演變,警惕利潤壓縮導致的流動性不足問題。

三是要關注產業升級過程中傳統產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傳統產業面臨需求萎縮和技術創新不確定性,新興產業也面臨研發風險和資金投入壓力,在二者競爭中,傳統產業被擠出市場的可能性更大。以汽車行業為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50%,傳統燃油車市場受沖擊,傳統汽車經銷商可能面臨經營風險,在債券市場亦發生此類違約事件,因此在產業升級過程中,需高度關注市場格局重構下傳統產業相關主體被動市場出清的風險。

預計今年信用債發行規模超16萬億元

對于后續債券市場涉及的融資和利率等方面的展望,譚暢也進行了分析。

首先,在融資方面,信用債融資仍有韌性。在供給端,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產業債發行量有望擴容;同時,債券市場做多情緒影響下,配置力量也能為融資提供支撐。目前債券利率處于歷史低位,對發行人來說是合適的融資窗口。預計今年全年信用債發行規模在16.3—16.7萬億元之間,未來三個季度發行規模約12.8萬億元,發行高峰可能在三季度。

其次,利率走勢方面,關稅對債券市場的短期沖擊已基本被市場消化,未來收益率難有趨勢性行情,大概率是波動走勢。收益率的判斷邏輯要回歸到對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走向的判斷。當前經濟運行存在內部結構性問題和外部復雜沖擊,不確定性上升,對債券市場走勢有一定支撐。隨著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市場對貨幣寬松的預期升溫。當前市場環境下,貨幣政策需靠前發力,降準降息仍是穩定市場信心、擴大內需和補充流動性的必要選擇。此外,資本市場易受情緒變化和風險偏好的影響,在“股債蹺蹺板”效應下,要高度關注股市行情對債券市場走勢的影響。

最后,信用利差方面,回顧2018年貿易摩擦期間,信用利差先收窄后波動。初期受避險情緒主導利差收窄,之后關稅對經濟的滯后影響顯現,低等級利差受風險溢價影響走擴。現階段信用利差處于歷史低位,但本輪關稅政策影響環境可能與之前類似,短期內信用利差仍有收窄可能,高等級和中短期限品種收窄幅度可能更大。不過結構上會有分化,城投、央國企債券等安全性較高的債券利差收窄可能性更大,而民企尤其是出口導向型民企受風險溢價抬升影響利差可能走闊。

校對:劉榕枝???????????

責任編輯: 高蕊琦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