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電商行業迎來重大變革,拼多多、淘寶、京東、抖音、快手等多家主流平臺宣布對“僅退款”規則進行調整,消費者收到貨后的“退款不退貨”申請,將由商家自主處理,平臺不再主動介入。這標志著曾在電商行業引發諸多爭議的“僅退款”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平臺規則治理開始回歸基本商業邏輯,電商生態有望在規范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僅退款”政策最早于2021年由拼多多率先推出,隨后被京東、淘寶、抖音、快手等主流電商平臺相繼引入。在電商紅利逐漸消退、市場競爭轉向存量爭奪的背景下,各平臺紛紛將“僅退款”服務作為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該政策也逐漸成為了電商行業的“標配”。
實際上,該政策初衷是為了解決網購售后難題,尤其是在生鮮、低價商品等退貨流程繁瑣、成本較高場景下,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購物保障。在實施初期,這一政策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僅降低了消費者的維權門檻,減少了電商平臺的投訴量,還懲罰了部分不誠信經營的商家,進而倒逼商家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僅退款”規則弊端逐漸顯現。一些消費者和職業“羊毛黨”開始濫用“僅退款”權利。商家面對不合理“僅退款”要求,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只能無奈承受“貨款兩空”的損失,導致經營壓力劇增。據網經社數據,2024年“雙11”期間,全國電商平臺商家投訴問題中任意“僅退款”占比高達64.31%,排在第一。這種現象不僅損害了商家的合法權益,破壞了平臺的公平交易環境,最終還阻礙了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今,在商家服務意識和水平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取消“僅退款”可謂水到渠成,這一變化具有多重意義。從政策層面來看,符合國家近期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政策導向。今年初,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束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推動優化平臺經濟領域競爭生態,督促各大電商平臺整改“僅退款”和平臺補貼、價格收費等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讓競爭環境更健康。
對商家而言,平臺正在弱化“裁判員”角色,給予商家更多的自主權。商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與用戶協商,減少不合理退款帶來的損失。這有助于改善平臺營商環境,讓商家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產品和服務上,促進電商行業的良性循環。對消費者來說,“僅退款”退出并不意味著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障。平臺依然會保留退貨退款和必要時介入機制,并且通過建立和完善信用體系,對誠信消費者和商家進行保護和激勵,對惡意行為進行約束和懲戒。
誠然,取消“僅退款”只是平臺規則優化的關鍵一步。目前,電商行業在規則治理上仍存在一些挑戰,如“自動跟價”“全網比價”“全網低價”等機制常被商家詬病。部分平臺為了吸引消費者,強行壓低商品價格,這不僅壓縮了商家的利潤空間,還助長了低質低價競爭風氣,最終將反噬消費者利益。因此,平臺規則治理應注重長遠發展,通過建立商家信譽體系、提高商品質量等措施,引導行業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從而塑造一個健康可持續的行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