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曾是一個美好的詞匯,而如今,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在重挫二戰后建立起來的自由貿易體制。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正在無視其影響力,“背刺”盟友及新興市場經濟體。
在特朗普執政滿百日之際,其搖擺不定的關稅政策影響是否已經顯現?
歷史會否重演?
歷史總有規律可循。上世紀30年代,美國頒布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提高了數千種進口商品的關稅。當時政府原本是想在“大蕭條”期間保護美國工業,結果卻是全球貿易迅速收縮,隨著美國貿易伙伴的互相攻擊,全球貿易陷入崩潰。
這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當下。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內實施了一系列加征關稅的舉措,尤其是在4月2日宣布的所謂“對等關稅”,已經嚴重沖擊了全球金融與貿易市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莊芮評價稱,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和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社會始終致力于推動貿易自由化——即通過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促進市場開放和商品自由流動。然而,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關稅政策顯然違背了這一經濟發展趨勢,是典型的逆全球化舉措。
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是二戰后逐漸形成的多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全球化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多邊貿易規則的重要基石,恰恰就在于各國通過協商達成的關稅減讓承諾。
而特朗普政府筑起了一道圍墻。他曾抱怨說,在貿易方面,美國的盟友“往往比美國的敵人還要糟糕”。美國要“以牙還牙,以關稅還關稅,金額一模一樣”。
實際上,美國經濟的影響力的確賦予了特朗普利用關稅影響全球貿易的能力。
據半島電視臺此前報道,2023年美國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約為26%。預計2024年美國GDP約為28.78萬億美元,而全球GDP約為110萬億美元;2022年,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額超過3萬億美元,進口額約為4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貿易額約為7萬億美元,而全球貿易額約為32萬億美元,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約為22%。
“失道寡助”
長久以來,美國公司通過亞洲供應鏈獲利,美國消費者享受來自這些國家更便宜的產品,這讓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優勢地位也持續了數十年。而在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承諾下,美國在亞太市場中的權威正在日益凋敝。
以印度為例,特朗普曾舉例稱,美國哈雷摩托車進入印度市場時需繳納重稅,并將印度描述為“關稅之王”“大奸商”。為“安撫”特朗普,印度政府此前將大功率摩托車的進口關稅從50%降至30%。近日又有消息稱,該國政府欲將對哈雷摩托車的關稅降至0。然而,過往事實證明,印度的妥協無助于在談判中取得進展,這無疑使特朗普政府的信譽度大打折扣。
針對其他富裕的經濟體,例如日本、韓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美國的關稅水平也稱得上嚴苛。
同樣受傷害的還有歐洲市場。美國于4月2日對從歐盟進口的商品征收20%的關稅,此外,歐盟還面臨美國對鋼鐵、鋁和汽車征收25%的關稅。
面對特朗普的“背刺”,反制有之,談判亦有之。
加拿大已宣布對美國汽車關稅采取對等反制措施,并已對接近600億加元的美國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加拿大總理卡尼近日表態稱,加美間的傳統關系已經結束,加拿大必須從根本上重塑經濟。
歐盟已決定對價值238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同時希望通過談判解決關稅問題。歐盟委員會分管經濟等事務的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強調,“如果談判達不成解決方案,我們將繼續實施反制性關稅?!?/p>
日本是首先與美國開展談判的經濟體之一。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率領的代表團16日訪美,與美方展開關稅磋商,但未能取得明顯成果。據共同社報道,赤澤亮正已計劃再次前往美國,進行第二輪美日貿易談判。
總的來說,越依賴美國出口、經濟體量越小的國家,就越容易展現出與特朗普妥協的傾向。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等都高度依賴外貿出口,其中越南已經有了將對美關稅降至零的想法。
或許正如BBC評論所說:美國正一步步退出自己一手打造的全球貿易體系。雖然沒有它全球貿易仍可繼續,但這個轉變確實會非?;靵y。
有選擇的未來
有了應對特朗普第一屆政府貿易戰的經驗后,中國并不畏懼威脅。美媒援引分析人士稱,與特朗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的情況相比,他將面對一個更加強大、準備更加充分的對手。
莊芮向記者指出,2018年的貿易摩擦確實導致中美貿易額下滑,從長期效應來看,反而加速了中國進口替代和自主創新進程,中國還通過積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增強了經濟韌性。
“特朗普政府目前對關稅政策的誤判在于其本身的動機——以貿易逆差為由加征關稅?!鼻f芮認為,“逆差本質是經濟發展階段差異的體現,僅關注貨物貿易逆差而忽視服務貿易順差,實際取得的效果適得其反?!?/p>
事實上,經濟分析師內部有這樣的一種聲音:特朗普的關稅對中國來說應該是“相當可控的”。他們指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只占其整體經濟的一小部分,即使特朗普全面禁止從中國進口產品,可能也不會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造成很大影響。
據彭博社報道,2018年至2024年,美國占中國貿易總額(以出口和進口之和衡量)的份額從13.7%下降到11.2%。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加劇,各市場參與者都在為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有多位中國出口商人向記者表示,其實早在特朗普上臺之前的那幾年,公司對美出口生意就已經開始萎縮,疫情期間,美國客戶的核心訴求是尋求更低的價格。在生存困擾下,這些出口企業開始轉型,積極開拓東南亞和中東市場。
他們認為,面對迫切的現實,不再執著于北美市場,轉而尋找其他機會是更有前途的選擇。
宏觀上,中國可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可以積極拓展與堅持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合作,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