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近日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銷售機構等行業機構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筆者認為,《行動方案》的發布是公募基金行業的里程碑事件,公募行業只有告別“旱澇保收”,把基金公司和投資者利益密切綁定在一起,與投資者同甘共苦,才能走得穩走得好,行業發展才有未來。
基金公司與持有人之間利益不一致,“基金公司賺錢,基民不賺錢”是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目前,我國主動權益類基金主要采用固定費率模式,按基金資產凈值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費。如此一來,基金公司依據規模收取管理費,“旱澇保收”,基金持有人卻承擔收益波動的風險。也就是說,基金業績是否跑贏基準,投資者是否獲得收益,與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之間沒有直接聯系,基金公司和持有人之間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利益綁定關系。
在“旱澇保收”收費機制下,規模決定著基金公司管理費的多與少,基金公司必然傾向于追求規模的最大化,由此也衍生出了諸多問題,導致基金持有人利益受損。
一方面,一些基金公司喜歡追逐熱點主題或者行業,行為短期化,為了擴大管理規模,往往在市場高位時期大量發行同質產品。例如,Wind數據顯示,在2019年至2021年市場上行期間,公募基金年發行份額連創新高,而截至目前,這三年中成立的權益類產品仍有大量處于虧損狀態。
另一方面,為了追逐規模,基金公司往往熱衷于打造明星基金經理和標志性產品,來增加市場號召力。過去,經常出現一些基金公司憑借明星基金經理成功發行新產品,甚至出現規模高達百億級的產品一日售罄的情形。而從近年業績表現來看,伴隨市場波動和規模增加帶來的管理難度上升,不少標志性基金產品出現業績大滑坡和規模縮水,多位百億基金經理也紛紛卸任,嚴重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和對公募基金的信任。另外,在營銷推動下,基金經理熱衷于追逐短期排名,出現了基金產品“風格漂移”“貨不對版”等問題。一些基金公司則在營銷中過于追逐流量,一度出現“娛樂化”“飯圈化”現象。
《行動方案》的發布正是朝著推動上述問題的解決邁出了重要一步。《行動方案》提出,優化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收費模式,對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推行與基金業績表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率收取模式。業績明顯低于比較基準的,須少收管理費。同時,強化基金公司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行業考核評價體系,把業績是否跑贏基準、投資者盈虧情況等直接關乎投資者切身利益的指標,納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考核體系。這意味著,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運行模式將迎來根本性的變革。
投資者是市場之本,只有投資者真正從基金中得到了獲得感,真正信任公募基金行業,愿意通過專業的投資機構進入市場進行投資,整個行業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受人之托、代客理財”是公募基金行業的本源。公募基金唯有強化“以投資者為本”核心價值觀,從產品、考核、投研等制度建設上突出投資者最佳利益的導向,與投資者同甘共苦,才能真正發展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