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5日,涉及多家人工智能領域明星公司的收購案終于收尾。AI 編程工具Devin的開發商Cognition AI表示已簽署最終協議,收購AI編程初創公司Windsurf。數月前宣布將以約30億美元進行收購動作的OpenAI因收購協議排他性期限到期,最終失敗退出。
需要注意的是,由Cognition AI收購的部分屬于Windsurf的剩余資產,具體價格未披露;核心組成部分由谷歌以24億美元許可費收走,不涉及股權收購,不涉及政府反壟斷調查,保持法律上的分離,通過吸納初創公司頂尖人才及獲取技術許可提升公司在AI領域內的競爭力。
當資本利刃精準切割人才、技術與組織,收割者與重建者同步狂奔。如此拆賣背后,涉及AI行業在編程領域的熱度,以及高熱度高估值背景下Windsurf耗時數月的被收購案,該案也在近期被業界稱為“硅谷史上最快反轉收購案”。
耗時近四個月的收購案
Windsurf由麻省理工學院校友Varun Mohan和Douglas Chen于2021年創立,主打基于大語言模型的AI編程助手與智能開發環境。近四年時間,Windsurf積累超80萬開發者用戶與約1000家企業客戶,ARR(年經常性收入)漲至近1億美元。行業內位列第一位置的Anysphere旗下Cursor月活已超700萬,ARR突破5億美元。但對于OpenAI此前發出的收購要約,Anysphere表示了拒絕,OpenAI這才轉向了Windsurf。
盡管賽道數據向好,但AI編程領域一方面仍成本高昂,同時頭部廠商競爭激烈,技術模式壁壘不高。不論是Cursor還是Windsurf,核心模式系將AI模型集成到代碼編輯環境內,彼此之間不在模型層競爭,允許用戶選擇和切換任何大型LLM(大語言模型)提供商,也因此被行業中性點評為“GPT套殼”模式,面對的免費或開源的“平替”產品并不少。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受OpenAI提出的30億美元收購價格,對創始團隊與早期資方都是一個體面的退出選擇。
但參與競爭的選手不止一家,微軟也成了交易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作為OpenAI的最大投資方,微軟要求對Windsurf的技術擁有控制權,但OpenAI對此表示了拒絕,Windsurf方面也對此表示了擔憂。根據OpenAI 與微軟的現有協議,微軟擁有 OpenAI 模型的獨家托管權,并可在2030年前訪問其知識產權,這意味著一旦OpenAI完成對Windsurf的收購,后者的技術成果對微軟而言便不再是秘密。另外,OpenAI另一大競爭對手Anthropic在收購談判期間,切斷了Claude模型對Windsurf的API支持,導致部分客戶流失,進一步動搖了交易基礎。
雙重夾擊下,7月初OpenAI收購宣告流產。這場耗時近四個月的博弈,暴露了AI巨頭間的權力制衡:當技術收購觸及核心利益,資本紐帶反而成為枷鎖。最終在北京時間13日,谷歌通過“反向收購”的非常規交易模式,支付24億美元打包WindsurfCEO Varun Mohan、聯合創始人Douglas Chen及核心研發團隊,但不收購公司股權。
而Windsurf剩余的250余名普通員工與公司本體作為剩余資產,在今日被Cognition AI宣布收購,具體包括Windsurf全部知識產權、產品線、品牌,以及所有未被谷歌挖走的員工,但具體價格官方暫未披露。
對于剩余資產的收購動作,Cognition總裁Russell Kaplan表示:“第一次電話會議是周五下午5點后進行的,周一早上就簽署了收購協議。”兩家公司對外共同表示:短期內,Windsurf 團隊將繼續開發AI驅動的 IDE(集成開發環境),Cognition致力于開發AI編碼代理 Devin。未來Cognition將整合Windsurf的IDE能力與Devin的自主規劃技術,打造從“代碼生成”到“系統設計”的全棧AI程序員。
混戰背后的AI編程競爭態勢
Windsurf 前商務主管 Jeff Wang 今日在LinkedIn上發文表示:“過去的 72 小時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瘋狂的過山車。”
圍繞Windsurf被收購案發生的跌宕轉折折射出AI編程賽道的競爭熱度。OpenAI希冀通過收購Windsurf實現與微軟GitHub Copilot的抗衡;谷歌希望通過核心研發團隊的并入強化自身Gemini生態;Anthropic通過斷供Claude模型阻擊競爭對手,并順勢推廣自有的Claude Code產品。
據Research and Markets顯示,AI編程相關工具在2025年的市場規模為295.7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64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17.1%。該數據背后的影響因素包括AI技術能力的進步與產品形態革新、商業能力快速驗證、技術門檻降低與開發者群體擴大。
技術方面,AI編程工具已從基礎代碼補全升級為可獨立執行復雜任務的“編程伙伴”。以OpenAI的Codex、Anthropic的Claude系列模型、Cursor等為代表的AI編程工具,已具備代碼生成、調試、優化能力,可實現高精度的代碼生成和復雜邏輯推理。商業方面,AI編程是AI領域當前盈利最多的細分賽道之一,訂閱收費和免費增值模式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企業定制和API調用計費模式的收入占比較少。
在使用率方面,據IDC顯示,現階段國內開發者使用AI編程工具的比例為30%,而美國已有91%的開發者使用AI編程工具,且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已采用ChatGPT來創建生產級應用程序。
反映在一級市場,AI編程賽道熱度持續升溫。據來覓數據,2024年以來,全球AI編程相關融資案例合計融資金額超180億元,馬太效應逐漸明顯,Anysphere旗下Cursor獲9億美元C輪融資,Cognition AI獲數億美元B輪融資,兩家垂直領域頭部公司99億美元與40億美元的估值規模,表明了資本對AI編程企業高增長性的溢價認可。
熱度之外,行業內也有不同聲音。原百度集團副總裁、現MainFunc聯合創始人兼CEO景鯤表示,AI編程賽道因Windsurf新聞而陷入“混亂”,但IDE一定不是未來真正的戰場。雖然Curor、Windsurf、Lovable、Replit都是令人驚嘆的工具,但前提是用戶已經會使用編程。(如果不會)普通人怎么辦?Replit CEO Amjad Masad(阿姆賈德·馬薩德)也認為,AI 的下一個階段不再是我們告訴它怎么做,而是我們告訴它想做什么,它自己決定怎么做。
也正基于此,AI編程之外,具備自主規劃與執行能力的AI Agent成為另一大熱度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