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光而行】
隨著全球產業鏈信任程度的不斷降低,過去的經濟分析框架不再完全適用于今天。
魏書光
市場不斷放大對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的鷹派預期,推動美元指數重新漲回110關口上方,昨日刷新了20年以來新高,各主要貨幣對美元集體大幅貶值。在全球外匯市場巨大波動的同時,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也都風雨飄搖,這一次新興市場風險何時到來,成為市場的一個緊箍咒問題。
歷史上,美聯儲實施寬松貨幣環境,則資本大幅流入全球市場,而一旦美聯儲結束擴張性貨幣政策,進入加息周期,往往是新興市場債務危機的導火索,導致新一輪大規模的資本逆轉。這一規律已被世人反復總結。隨著美聯儲進一步加息,新興市場面臨新一輪資本逆轉的沖擊。但是,今天的歷史一定會重演嗎?這恐怕需要我們認真分析,這一次真的有點不一樣。因為隨著全球產業鏈信任程度的不斷降低、不斷被動搖,過去的經濟分析框架已經不再完全適用于今天。
就在美元指數連續創20年以來新高,已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少數國家債務風險嚴峻,但從新興市場整體狀況來看,風險整體處于可控階段,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已經較早開始收緊貨幣政策,應對較為從容。而且能源等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從中獲益,貨幣貶值幅度明顯較小。反而是,非美的發達貨幣匯率,普遍出現大幅貶值。歐元兌美元跌破平價,跌幅超20%;日元兌美元更是貶值近40%,遠超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
更有意思的是,歷史上,強勢美元周期往往會誘發美元化浪潮,然而與以往不同,伴隨本輪強勢美元周期出現的卻是去美元化浪潮。何以至此?從根本上說,貨幣的本質就是一種債權,代表抵押品的欠條。如抵押品難以保障供給,貨幣本身也難以為繼。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際貨幣和商品兩端的不匹配局面日益突出,美國意圖重塑國際產業鏈供應鏈,而隨著整個新興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大幅上升,接近半壁江山,全球經濟總量與貨幣占比之間的不平衡狀態日趨嚴重。
這種不平衡局面,直接導致過去的經濟分析框架不再完全適用,傳統的商品美元還流機制出現變數,許多國家通過簽訂雙邊或多邊清算協議,改用本幣或美元以外的其他國際貨幣充當貿易結算貨幣。這一系列的新變化,都在提醒我們,不要刻舟求劍,不能用老眼光來分析新興市場匯率。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在本專欄版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證券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