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郭博昊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近一段時間人工智能(AI)的技術積累和應用場景取得了重要突破。問答對話、深度合成等應用正成為AI產業相對成熟的切入口。在火熱的AI浪潮下,用戶在享受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其中可能暗藏的安全風險亟需得到更多關注。
近日,不法分子通過AI合成技術冒充知名經濟學家,騙取投資者錢財的案件頻發。中國銀河證券公告,發現有不法分子利用AI合成技術假冒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獲取投資者信任,騙取投資者錢財。此前,經濟學家管清友曾遭遇被AI換臉冒名頂替的情況;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表示,也遇到過類似情況,效果“非常逼真”。
AI合成技術相比傳統圖像視頻技術,具有“門檻低、效率高、質量好”的特點,網絡上充斥著大量如何偽造的教程和工具代碼,即便不具備專業編程能力的普通用戶,通過簡單學習也能快速上手。較低的門檻卻有著可觀的“回報”,AI合成技術難免淪為不法分子實施新型詐騙的工具。特別是,隨著深度合成仿真精度持續提升,偽造的音視頻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往往會放松警惕,最終上當受騙而蒙受經濟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AI數字技術犯罪,國家層面相關立法研究正在不斷推進。今年以來就有《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文件相繼發布,為規范AI產業健康發展做出指引。
在政策引導之余,加強AI領域協同治理也至關重要。需要加強監管機構能力建設,及時識別出新的違法犯罪手法,并加以打擊整治。同時,應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提升風險隱患的自主監測、識別和防范能力。此外,還要加強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合作,構建起應對新技術、新風險的安全生態系統。
作為普通的經濟活動參與者,我們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要輕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驗證碼等信息;特別要防范人臉、指紋等生物信息的泄露。同時,當收到不尋常的請求或交流時,需要保持警惕,多渠道核實對方的身份和信息,避免僅憑借單一溝通渠道就轉賬匯款。
技術本無罪,發揮AI技術賦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能力,降低技術“陰暗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還需社會各界共同發力、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