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證券時報記者)
眼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開自媒體視頻號了,簡單地盤點一下,就有俞敏洪(新東方創始人)、李斌(蔚來汽車創始人)、雷軍(小米創始人)、董明珠(格力電器董事長)、周鴻祎(360創始人)、黃宏生(創維創始人)、馮侖(萬通創始人)、劉強東(京東創始人)等企業界大佬。他們的音容笑貌活躍在抖音、微信視頻號上,讓自媒體江湖多了一道風景。
這些企業家自媒體視頻號的粉絲數量,少則幾百萬,多則一千多萬,均已大幅超越一般網紅的門檻。本來就有影響力、擁有眾多仰慕者的知名企業家,變身為網紅的難度不大。對于企業家紛紛開自媒體視頻號去當網紅的這股熱潮,網上掀起了一波熱議,有贊有彈。贊成的一方認為,這是企業家們追趕潮流、擁抱新生事物的表現,挺好的。批評的一方認為,這是企業家們的不務正業之舉,網紅企業家們的過度自我包裝與網絡表演,不僅嚴重損傷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品牌形象,還會在企業內部造成一種浮夸的、缺乏誠信的糟糕文化,并造成企業的管理與業務動作走形,最終導致企業失去長期發展的動力,因而奉勸企業家們不要熱衷于走打造個人IP的網紅路線。
從2023年至今,我先后收聽、關注了俞敏洪、雷軍、黃宏生、馮侖、周鴻祎等人的視頻號,算是成了他們的粉絲。就我的觀察而言,企業家們當網紅,有助于提升網紅的整體素質;企業家們熱衷于開自媒體視頻號總體上是好事。
企業家是公眾人物,以上報紙、上電視、上網站等方式接受采訪報道,對他們而言,本來就是工作的常態;開自媒體視頻號,就是這些方式之外的一個補充,是一個順其自然的增加項。在正式發表對企業家的采訪報道時,報紙、電視、網站往往會因為篇幅、時長以及自身定位的限制,不得不對某些內容做一些刪減處理,這難免會讓被采訪的企業家產生意猶未盡之感。如果企業家開了自媒體視頻號,就可以突破報紙、電視、網站的限制,把自己想公開表達的觀點,完整地說出去。這對于企業家和想更充分了解企業家的公眾而言,都是有益的。
一旦開了自媒體視頻號,企業家就會因為出鏡多而在實際上成為自家公司的代言人。其代言的效果,未必遜于影視或體育明星(比如俞敏洪、雷軍為自家公司代言的效果就非常好),還能為公司省下了不少原本要支付給明星的代言費,從而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敢于開自媒體視頻號且經常出鏡的企業家,往往口才不會差,在對自己的形象管理上也有一套。而且,有公司外宣團隊協助打理,制作方面不會花費企業家本人太多的時間。所以,那些擔心開了自媒體視頻號的企業家會因為口才、形象問題自砸公司招牌,或者因為在自媒體視頻號上投入精力過多而荒廢公司主業的言論與猜想,純屬過慮。
在自媒體視頻號上,企業家們不僅推介自家公司的業績、產品與經營之道,也會談一些與自家公司無關的旁逸斜出的話題,比如教育、就業、創業、社交、人生、讀書、旅游、社會變革、科技發展趨勢等,偶爾也會端出一碗心靈雞湯來。就我的觀感而言,看這些視頻,既能了解企業家們的經營之方,也能分享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其收獲不亞于閱讀企業家們的自傳類書籍。有的企業家,比如周鴻祎,還大方地面向鏡頭開放自家的私人衣帽間,將自己的藏衣與著裝偏好告訴粉絲,增加與粉絲互動的親切感,順便滿足一下粉絲對偶像的偷窺欲,這也沒有什么不好。
日新月異的AI技術,以不可阻擋的魔力影響著自媒體視頻的生態。對此,企業家們保持高度敏感。黃宏生、劉強東的自媒體視頻號,就推出了各自的AI版,很時髦地玩起了數字人播報。有先進的AI技術加持和足夠的錢做支撐,黃宏生和劉強東的數字人自然演繹得栩栩如生,這也讓他們的粉絲量蹭蹭蹭地上漲。不過,大多數企業家在自媒體視頻號上還是以真面目示人。正所謂“萬紫千紅春滿園”,各花入各眼,粉絲有得選,不亦樂乎!
前不久,周鴻祎說,“如果有可能,我認為企業家都要去當網紅。”在趕潮自媒體視頻中嘗到甜頭的他,出鏡談吐的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具備“紅衣教主”的派頭。我贊同周鴻祎的觀點,也樂見更多的企業家源源不斷地加入自媒體視頻的制作大軍中,組成一支有思想、會創新、善掙錢的“網紅勁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