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疾控局主要負責人出席介紹情況,并答記者問。
已建立13個專業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
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介紹,我國已創建的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衛生縣區已經達到1052個,國家衛生鄉鎮達到了2637個,國家實行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項目從2009年最初的人均15元提升到2024年的人均達到94元,公共財政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和保障作用。同時,通過監測,人群的健康素養也在逐步提高,一些重大的心腦血管、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也得到進一步控制。
雷海潮稱,近年來,國家衛健委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下沉,已建立13個專業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動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醫療資源在分配和布局方面更加均衡、更加貼近老百姓。此外,也舉辦和推動了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幫扶基層的工作,44所國家衛生健康委屬(管)醫院今年全部參加國家巡回醫療工作,將為中西部地區的老百姓,特別是在縣里生活的老百姓送去優質高效的良好服務。
同時,國家巡回醫療隊也要幫助當地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把“國家隊”的水平和能力延伸到縣級。根據監測,現在92%的縣級醫院已經達到二級以上醫院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另外,縣域醫療機構也大力幫扶城鄉基層,比如說幫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了一級幫一級、上級幫下級的良性互動局面。
明年年底90%以上縣建立縣域醫共體
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數量已經發展到2171個,推進速度符合預期,這項工作有望提早實現預期目標,給老百姓提供更多便利。同時在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在調研的過程當中發現,現在很多地方采用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方式,結果互認,使得基層診斷水平得到了更好提升和保障,該項工作還要持續推進。
90.9%的縣已經實現縣級醫院派駐人員到鄉鎮衛生院服務的全覆蓋,接近91%的縣已經從縣級單位下派了工作人員到鄉鎮去長期駐守。有關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方式,根據監測,現在已經覆蓋了2/3的鄉鎮衛生院。根據工作計劃,到明年年底,90%以上的縣要建立縣域醫共體,而且緊密型的程度要有新的提升,也就是上下之間機構的協同度更加良好、信息更加融通、人員交流更加頻繁,使得基層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續提升和改善。
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學軍介紹,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人口發展事關國計民生,需要各地方各部門協同發力、久久為功。
于學軍表示,國家衛健委將立足部門職責,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加強重大慢性病管理,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穩步提高人口健康素質。二是會同相關部門,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三是要大力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倡導夫妻共擔育兒責任,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引導廣大青年樹立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構建新型婚育文化,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
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將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人民高品質的生活結合起來,加快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在生育養育教育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
建設2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項目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局長余艷紅表示,“十四五”以來,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著眼于“揚優強弱補短”,建高地、強基層,一方面依托高水平中醫醫院扎實推進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建設2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項目,布局35個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遴選1158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另一方面,支持130個地市級中醫醫院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1000余個縣級中醫醫院建設“兩專科一中心”,基本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設置全覆蓋。總的來看,基本建成了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2023年,全國中醫類醫療機構9.3萬個、總診療人次達到15.4億人,較2022年機構數增加了29.2%,總診療人次增加了67.4%。
在教育方面,深化醫教協同,推動成立了中國中醫藥聯合研究生院,建設321個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聚焦說清楚、講明白中醫藥的療效,科技創新平臺和體制機制建設取得新成效,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中醫藥領域建設了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臨床醫學中心,布局46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傳統醫學臨床試驗一級注冊平臺,發布了一批中醫治療優勢病種、適宜技術和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
在人才建設方面,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構建了領軍人才、優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銜接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在中醫藥行業大家親切地把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叫做“歧黃工程”。“十四五”以來,中醫藥領域新增兩院院士5名,評選表彰30名第四屆國醫大師和101名全國名中醫,截至去年底,全國中醫執業醫師數(包含助理醫生)已經達到86.8萬人。
中醫藥認可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中醫藥文化夜市人氣火爆,中醫養生“圈粉”年輕人,中醫藥正逐步成為群眾促進健康的文化自覺。中醫藥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更加主動,建設了30個高質量的中醫藥海外中心,中醫藥納入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納入中越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雙邊互訪成果,上合組織傳統醫學論壇連年舉辦,中醫藥援柬埔寨醫療隊成為民心相連的紐帶,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中醫藥底色不斷擦亮。
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聚焦“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進一步全面深化中醫藥改革,更好地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推動提升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介紹,近年來,國家疾控局布局了哨點醫院、病毒變異、城市污水等10個傳染病監測系統,成功支撐了傳染病疫情的預警預測。針對流感、合胞病毒感染、支原體肺炎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的共同流行,開展了15種常見呼吸道病原體的綜合監測,實現了“多病種同監測、一樣本多檢測”,及時掌握流行趨勢和病原譜構成,為臨床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加快推進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臺的建設,在天津、湖北、安徽試點基礎上,將傳染病智能監測預警前置軟件部署安裝到全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推動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間的傳染病信息有效對接。
王賀勝稱,未來,國家疾控局將聚焦多源化、智慧化、規范化3個關鍵詞,推動提升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
一是聚焦多渠道監測,提升早期發現識別能力。在優化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的同時,重點強化哨點醫院、監測站點和網絡實驗室3張主動監測預警網絡,布局多部門協同、社會感知、全球疫情監測等多源渠道,在人、動物、環境等領域相互貫通印證,實現多點觸發和早期預警。
二是聚焦新技術賦能,提升智慧化水平。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多維度監測預警指標、數據庫和模型庫,實現異常信號的自動觸發、自動捕獲、自動預警,形成監測預警“一張圖”,提升輔助決策水平。
三是聚焦規范化管理,提升研判預警時效。通過健全傳染病監測、風險評估、預警管理、信息公布等制度,完善多部門信息共享會商、醫防協同、平急轉換機制,依法及時發布健康風險提示、警示信息通報和預警建議,強化與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的聯動,有效防范和化解疫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