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有力提振發展信心;檢察公益訴訟走過10年發展歷程,以法治力量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2025年將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歲末年初的法治熱點里,“改革”成為鮮明的關鍵詞,承載著人民群眾滿滿的法治期盼,讓法治中國前行的信心更加堅定、步履更加堅實。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法治獲得感的實現離不開改革的推動,而法治領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也必然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依歸。只有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體系建設全過程,才能在改革中更好護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為了人民,法治獲得感在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經營主體在關注什么、期待什么,就要從什么地方改起,多用改革“小切口”給予經營主體“大感受”,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改善,切實提升經營主體的法治“體感”。從加強制約監督,到切實解決執行難,從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制度,到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要在改革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改革依靠人民,法治獲得感也在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里。如何以“良法”托舉“善治”,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各地的基層立法聯系點里,原汁原味的群眾聲音直通立法機關,讓立法更加接地氣、聚民智,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政法機關是群眾看黨風政風的一面鏡子,如何找到踐行法治的聚焦點和發力點?關鍵就在多聽取人民群眾意見,把解決了多少問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判改革成效的標準。群眾智慧是改革創新的源頭活水,要在一次次問計于民中找到破題的辦法,在一場場群策群力中凝聚奮進的共識。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法治獲得感歸根結底源于人民群眾對法治的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法治中國奮進的每一步,都深深印刻著“人民”二字。進一步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必須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