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
自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我國普惠金融取得長足進步,成為促進社會平等與包容性增長的重要引擎。
從政策制度不斷完善,到產品服務不斷優化、信用和信息體系不斷健全,多層次普惠金融供給格局逐步確立,普惠金融理念深入人心。
其中,數字技術驅動的數字普惠金融以其長尾效應,與傳統金融服務形成有機互補,推動普惠金融由“增量擴面”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近日,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學術支持下,微眾銀行聯合財新智庫發布《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已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以科技創新為基石,普惠金融的“第二曲線”輪廓愈發清晰。
升級:向“數智化”邁進
與其他客群不同,普惠金融不僅直面中小微企業,也囊括對農戶、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等各類主體的服務,量大、面廣。
單靠銀行傳統的信貸方式顯然不能有效支持、覆蓋,尤其體現為運營成本高企——僅靠人海戰術不僅不經濟,還存在單產、規模增長的天花板。
而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數字化技術降低了服務成本,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得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日趨廣泛,在普惠金融“增量擴面”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報告》舉例,作為我國首家數字銀行,微眾銀行早在建行之初,便基于“Openhive開放蜂巢”技術,搭建國內首個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可支撐億量級客戶和高并發交易的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
基于該核心系統,微眾銀行不僅將年戶均IT運維成本壓縮至國內外同行的十分之一,還率先打破了金融科技無法同時實現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的“不可能三角”,趟出了一條商業可持續的數字普惠金融新路徑。
《報告》顯示,隨著銀行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為代表的底層技術快速迭代,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持續優化,由1.0階段的“數字化增量擴面”邁向2.0階段的“數智化高質量發展”,更加強調其對于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銀行業機構要進一步提升科技和數據治理能力,夯實數字化基礎,持續深化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
其中,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與應用,加速“數智化”轉型;二是加強數據整合與應用管理,實現“千人千面”精細化運營;三是進一步豐富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
開放:打破服務邊界
提升信貸服務可獲得性一直是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過往十年,基于數據和場景的數字信貸產品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而當普惠金融考量標準邁向“好不好”的新發展階段,金融服務的重心也從解決融資難題擴展到滿足財富管理、保險等更廣泛的金融需求。
《報告》認為,在服務模式升級中,多元化、綜合化、開放化是數字普惠金融創新的重點方向,其關鍵是“以客戶為中心”。
可見的是,小微經營者的理財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開始重視資金管理,通過合理的理財規劃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部分商業銀行還打破服務邊界,沿著產業鏈和業務鏈,整合客戶所需要的線上、線下全部金融和非金融服務,以平臺化運營方式為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服務。
這不僅有助于構建良好的銀企關系,銀行還可以實現對小微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并增加與客戶的接觸頻率,進而提升客戶黏性。
部分金融科技實力較強的銀行業機構則開始探索對外輸出金融科技能力,包括成立科技子公司為中小同業賦能,以及通過科技開源有效降低技術使用門檻。
《報告》舉例,微眾銀行充分發揮數字科技的“先天優勢”,于2019年宣布金融科技全面開源,并捐獻全球首個工業級聯邦學習框架FATE,帶動了中國金融業以及其他行業運用聯邦學習技術進行業務創新。
《報告》指出,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成為開源技術貢獻者和社區建設者,能夠為運用金融力量推動實體產業發展開辟更多可能性,并在共建共治共享的過程中帶來新的合作機會。
融合:不止于普惠
數字普惠金融內涵豐富、外延較廣,服務對象眾多,與其他領域存在較多交叉。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重點領域指明了方向。
《報告》也強調,推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發展是做好數字普惠金融的關鍵。
其中,科創型中小微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活力來源和生力軍,但囿于輕資產、高風險的經營特點,傳統金融服務模式與其適配性不足,無法精準服務。
而數字普惠金融利用數字技術,能實現數字化觸達、運營和大數據風控,為科創型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及時的信貸服務,通過下沉陪伴企業成長。
在養老金融領域,數字技術的運用也大幅提升了養老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并且進一步優化了養老金融的產品和服務供給。
譬如,線上理財渠道的出現,為偏遠地區中老年人提供了線上理財的便利。部分銀行也逐步探索推進養老金融數字化轉型,加強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適老化改造。
綠色金融與數字普惠金融融合發展的趨勢同樣顯著。銀行業積極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識別具有綠色特征的小微企業,助力小微企業綠色轉型。
此外,數字普惠金融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服務,提升無障礙服務水平,提升境外人員、偏遠地區群體支付便利性。微眾銀行就針對視障群體推出“無障礙版App”。
目前,商業銀行在開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過程中亦存在業務同質化的問題,大銀行與中小銀行在服務對象、產品設計等方面差異化水平較低。
《報告》建議,有必要構建分層有序、差異化競爭、優勢互補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引導不同類型銀行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開展差異化普惠金融服務。
校對: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