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國內各大港口貨輪進出,各作業碼頭運輸車輛穿梭如織,一派繁忙景象。圖為江蘇省蘇州港太倉港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計海新 攝)
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了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宏觀政策評價,有助于不斷優化宏觀政策操作,提高宏觀政策效果?;诖耍逗暧^政策評價報告2025》(下稱“報告”)對2024年宏觀政策操作及其調控效果進行系統評價,并對2025年宏觀政策提出建議。
宏觀經濟堅持穩字當頭
判斷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主要從經濟穩定與金融穩定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經濟穩定方面,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2024年我國GDP增速預計為5.0%左右,尤其是9月下旬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出以來,經濟企穩回升勢頭進一步鞏固,供需兩端均有所改善??傮w分析,2024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速預計為5.3%,仍有一定提升空間。宏觀政策需要在提升價格總水平、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穩定房地產市場、改善居民收入與企業盈利等方面發力。
金融穩定方面,金融體系風險總體可控。2024年我國繼續加強對重點領域金融風險的監管與防控,保證金融體系安全平穩運行。一是債務規模增長較為平穩,宏觀杠桿率溫和上升,債務風險整體可控。二是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風險呈現緩解跡象。三是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處于低位、流動性較為充裕。四是人民幣匯率總體處于合理區間,外匯儲備保持穩定。同時,也要看到,房地產市場和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等領域的風險需要持續關注,要按照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
報告基于宏觀政策“三策合一”理論及指數,對穩定政策、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進行全面評價。在此基礎上,對三類政策的協調配合情況和宏觀政策預期管理情況進行評價。
(一)穩定政策
穩定政策旨在對經濟進行短期逆周期調節,促進經濟實現短期穩定目標。評價穩定政策最重要的三個維度是政策力度、政策空間和政策效率。
從政策力度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持續發力,尤其是2024年下半年以來政策力度明顯加大。貨幣政策方面,2024年全年貨幣政策力度指數為40.3,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提高1.8和0.7。2024年央行實施兩次全面降準,累計降準1個百分點。央行還在下半年采取了兩輪降息操作,將7天期逆回購利率和1年期MLF中標利率分別下調30個和50個基點。財政政策方面,全年財政政策力度指數為57.0,比2023年全年提高2.1。這主要歸因于減稅降費成效的持續顯現以及由此帶來的宏觀稅負下降。在減稅降費政策的帶動下,前三季度宏觀稅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降至17.2%,比2023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從支出端看,財政支出進度有待進一步加快,支出增速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政策空間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仍然具有較為充裕的空間。2024年末,我國貨幣政策空間指數為33.4,比2023年末下降5.4,符合宏觀政策理論的合理變化。我國大型和中型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分別為8.0%、6.0%,與主要經濟體相比,仍具有一定降準空間。2024年末,我國財政政策空間指數為41.6,比2023年末小幅下降0.9。而且,我國政府部門債務率明顯低于發達經濟體,一攬子化債方案也將逐步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因此財政政策仍然具有充裕的實際可操作空間。要秉持系統觀念看待政策空間的動態變化,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能夠促進經濟更加向好,創造出更充裕的政策空間。
從政策效率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多個環節的傳導效率明顯改善。反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整體調控效率的穩定政策效率指數連續6個季度回升,2024年四季度達到47.6。貨幣政策方面,降息和降準操作有效帶動市場利率降至歷史低位。流向科創企業、綠色產業等重要領域的信貸增速大幅高于全社會信貸增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財政政策方面,1至11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2%,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出0.9個百分點。通過加強結構政策、增長政策與穩定政策的積極配合,能夠進一步提高穩定政策的調控效率。
(二)增長政策
增長政策有助于激發經濟增長動力,從而提升長期經濟增速。一國長期增長的動力源泉包括資本和勞動等傳統要素的積累、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
增長政策的實施助推各地區各部門強化創新驅動,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綠色轉型,持續優化經濟運行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資本積累質量持續提升,以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有效資本積累速度持續加快。二是人力資本存量不斷增加,人口質量紅利不斷釋放。三是伴隨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企穩回升。
要想進一步提升潛在增速,除了增長政策,還需要結構政策和穩定政策的配合。結構政策可以促使經濟結構向最優結構靠攏。宏觀經濟結構的改善不僅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增長政策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改進程度,而且會創造新的投資空間和投資機遇,從而提升增長政策對有效資本積累的改進程度。更重要的是,宏觀經濟結構的改善可以通過生產要素以外的渠道提升潛在增速,有利于潛在增速向合理水平靠攏。通過穩定政策的配合,增長政策可以更好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三)結構政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的“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有助于優化區域結構,“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助于優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結構。
結構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可以用經濟結構指數反映經濟結構情況,該指數越小表明經濟結構越接近最優結構。2023年經濟結構指數為52.7,處于近年來的最低水平,表明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這主要得益于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所帶來的總供給結構改善。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轉型升級指數可以反映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狀況,2023年轉型升級指數為116.3,比2022年增長16.3%,同樣表明結構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要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這明確了下一階段優化宏觀經濟結構的主要方向??傂枨蠛涂偣┙o結構方面,總需求不足是突出癥結和主要矛盾??傂枨蠼Y構方面,相比外部需求,國內需求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國內需求結構方面,相比企業投資,居民消費偏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為了更好地推動結構向優,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結構政策的使用,并且注重其與穩定政策、增長政策的“三策合一”。一方面,統籌各類經濟結構之間的密切關系,謹防各類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之間的相互掣肘。另一方面,通過穩定政策與增長政策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打消結構政策的后顧之憂,使得結構政策能夠著力優化經濟結構。
(四)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包含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核心的穩定政策協調,以穩定政策、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為核心的宏觀政策協調,以及非經濟性政策與宏觀政策協調。報告從上述三個維度對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進行評價。
穩定政策內部的取向一致性方面,2024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繼續發力的同時,協調機制更加順暢。不僅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建立聯合工作組,而且形成了以國債為樞紐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更好地推動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協同。在協調機制更加順暢的基礎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力度可以進一步增加,推動經濟運行繼續向好。
穩定政策、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方面,三大政策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一致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穩定政策方面,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助力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保證經濟平穩運行。增長政策方面,加強發展新產業、新動能,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結構政策方面,著力推動需求結構、供給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供需良性循環,推動潛在增速向合理水平靠攏。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未來要以提升穩定政策調控效率為切入點,進一步推動穩定政策、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有效“合一”,提升政策整體效能。
非經濟性政策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方面,政策之間的一致性較強,政策統籌機制不斷完善。非經濟性政策對居民和企業等微觀主體的消費和投資決策具有重要影響,會影響公眾預期的變化,并間接影響經濟政策的效果。2024年非經濟性政策與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較好,助推微觀個體形成了較好的政策預期,提升了宏觀政策效果。
(五)宏觀政策預期管理
我國的預期管理既包括貨幣政策的短期預期管理,也包括年度預期管理和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等長期預期管理。
貨幣政策的短期預期管理評價主要從政策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兩個方面展開。2024年央行的政策透明度繼續提升,突出表現在不斷健全的可置信、常態化、制度化的政策溝通機制之上。央行通過前瞻性指引引導市場預期,在提振市場預期和有效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寬松的政策預期進一步提振了公眾預期。
年度預期管理方面,2024年初制定的主要經濟目標均較好實現,預期管理取得較為理想效果。尤其是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出臺給予公眾完成全年經濟發展目標的強烈信心,取得了較好的預期管理效果。
長期預期管理方面,“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主要指標的設定,有助于錨定公眾對長期經濟增長的預期。
2025年宏觀政策建議
2025年的宏觀政策要針對突出癥結與主要矛盾,明確調控邏輯,加大調控力度。建議如下:
第一,將2025年經濟增速目標設定為5%左右。短期看,這將釋放更為鮮明的穩增長信號,有助于夯實公眾預期向好的基礎。長期看,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速,既是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的內在要求。從可行性看,在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保障下,中國經濟有能力實現5%左右的增長。
第二,更加重視促進物價水平的合理回升。物價水平的合理回升既有助于拓寬企業盈利空間,改善總供給,又有助于改善通脹預期,激發總需求。要著力推動CPI漲幅逐步回歸至2%左右的合理水平。
第三,加強對增長政策的使用,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進一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三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力資本水平。
第四,進一步發揮結構政策作用。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既要優化總需求結構,尤其是內需中的居民消費需求,同時也要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建議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通過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和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等舉措,加快形成收入分配結構與總需求結構的良性循環。二是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監管服務,提升生產性投資與民間投資占比。同時,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第五,在結構政策和增長政策的配合下,加大穩定政策力度,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保障;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
第六,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一是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為抓手,健全政府有效治理的體制機制。二是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其與高效的宏觀政策相得益彰。三是健全中國特色預期管理,強化公眾對經濟短期、中期與長期的樂觀預期,提升宏觀經濟治理的有效性。
(作者:陳彥斌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小亮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審;劉哲希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