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顛覆支付方式之后,一種顛覆性“送禮方式”又出現,并在資本市場激發(fā)漣漪。從競逐者來看,越來越多的大廠加入賽事。
去年底,微信小店悄然試水“送禮物”功能。日前,淘寶火速祭出跟隨性“截胡”策略,面向所有用戶上線“送禮”,商品幾乎覆蓋了完整的種類。此外,抖音也有類似玩法,并上線團購“隨心送”功能。由此,三大超級APP都已“入戰(zhàn)”。業(yè)內判斷,由于增量功能實現難度不大,未來會有更多大廠和電商平臺加入競逐。
資本市場聞風而動。一方面,在互動平臺上,投資者對于公司參與力度和進展的追問越來越多,至少十余家A股公司已經明確開通微信小店并上線或正在測試“送禮物”功能。另一方面,不論騰訊還是商戶,所涉上市公司股價表現活躍,顯示市場對新功能的樂觀預期。
新功能確實可能為某些環(huán)節(jié)帶來改變。比如,通過拉動用戶消費需求及商家廣告投流需求,尤其在重要節(jié)假日與送禮物社交場景產生契合時,有望進一步驅動電商GMV增長,繼而催熱相關電商產業(yè)鏈。
從歷史視角考量,對“送禮物”功能的競逐,可以視為繼“微信紅包”之后,互聯網圈內又一場激烈比賽。本質上,這種玩法可以理解為電商與社交的跨界嫁接。
對于騰訊來說,微信與微信小店有著極為廣泛的用戶連接能力,它可以串聯微信內的更多服務。對于阿里來說,在上一輪“紅包”戰(zhàn)役中,被微信紅包“偷襲珍珠港”,雖然在這輪競逐中同樣處于跟隨角色,但從商業(yè)邏輯來看,也可以為持續(xù)承壓的電商業(yè)務增強某些社交屬性,撬動私域流量和社交電商的消費潛力。
雖然“送禮物”功能很小,但被寄予顛覆性“黑馬式”創(chuàng)新的預期。那么,這種創(chuàng)新,到底是“做蛋糕”還是“切蛋糕”呢?
這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觀察。首先,從流量視角來看,“做蛋糕”意味濃厚。
尤其對于微信來說,倘若能夠借助節(jié)日送禮需求實現裂變,將用戶流量導流至微信小店,肯定會助力微信社交電商發(fā)展,同時提高微信支付的市場占有率,擴大微信廣告營銷的應用場景和市場占有率。
從中國整個互聯網圈來看,經過多年競爭,各個大廠的市場邊界已經被清晰劃分,拼多多購物、抖音娛樂、微信社交……不一而足。各家在堅守陣營同時,偶有向外擴展,但無功而返的例子也不少見。“送禮物”直接將消費和社交粘合,這相當于構建起某種意義上的“新電商模式”,被視為彎道超車的機會。
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模式必然也會遭遇其他巨頭的效仿,甚至圍堵。但大廠的流量和生態(tài)演變,從來不是線性前進的。以發(fā)生在十多年前的“紅包大戰(zhàn)”為例,其實肇始于百度,是定位于互聯網營銷工具的一種“習俗”,目標是促進用戶活躍度、黏性和廣告客戶的在線營銷能力。但最終卻成就了騰訊,讓微信支付成為中國在線支付的領頭羊。
從商家視角來說,是“做蛋糕”還是“切蛋糕”,仍有待觀察。
可以肯定的是,伴隨著功能的創(chuàng)新,“送禮物”的范式將發(fā)生改變。比如,由收禮人填寫地址,不僅簡化流程,而且私密性高。這相當于滿足了高效率和高隱私的雙重訴求。
但從目前參與商戶的品類來看,參與微信小店“送禮物”的公司多集中在食品飲料、護膚美妝等消費品行業(yè)。按道理,“送禮物”功能更利好具有禮品屬性的商品,尤其是在微信搜索中具有較高搜索權重的品牌商品和白牌商品,比如食品、日用百貨、化妝品、消費電子產品、裝飾品等。
在備戰(zhàn)春節(jié)消費需求的背景下,這些品類有望在新功能的牽引下,迎來銷量的脈沖式增長。但對于產品方來說,最根本的增長動力,依然是產品力和渠道力,尤其是在這兩項產生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