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晚,中國船舶、中國重工發布公告稱,中國船舶換股吸收合并中國重工重組方案已經吸收合并雙方董事會審議通過并公告重組報告書草案。此前,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于2024年9月2日啟動吸收合并重組,預計交易總價超1100億元。本次重組已獲得國務院國資委等主管部門批復,原則同意本次交易的總體方案。
兩船合并整合 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業
自2019年原中船工業和原中船重工兩大集團聯合重組以來,中國船舶集團成為海軍裝備建設的主體力量、船舶工業的骨干力量、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力量、海洋裝備發展的引領力量。“十四五”時期,中國船舶集團優化現有科研生產體系和能力布局,對原屬兩大造船集團的科研與生產資源進行整合。
本次交易通過換股吸收合并的方式對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進行重組整合,旨在通過將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下屬船舶制造、維修業務統一整合并入中國船舶,從而提高上市公司經營質量,增強上市公司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同業競爭、維護中小股東權益。據悉,本次交易將促進合并雙方專業化整合、發揮協同效應、聚焦價值創造、提高經營效益、提升品牌溢價、實現優勢互補。
交易完成后,存續公司中國船舶將繼續聚力興裝強軍,勇擔“引領行業發展、支撐國防建設、服務國家戰略”使命責任,緊抓船舶制造行業轉型升級和景氣度提升機遇,打造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業。
緊抓行業機遇 合并雙方2024年業績均快速增長
2025年1月24日晚,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同步披露2024年全年業績預增公告,兩家上市公司業績均實現爆發式增長。
中國船舶2024年預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7.3億元到34.3億元,較2023年同期-2.9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并大幅增長;2024年度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預計在33億元至40億元之間,與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3.426億元至10.426億元之間。中國重工預計2024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1.50億元到13.50億元,較2023年同期-7.9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并大幅增長。
在本輪船舶行業復蘇的背景下,中國船舶、中國重工順周期啟航,堅定切入“高、精、尖”高端船舶產品細分市場,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產業鏈整體競爭優勢,形成產品多樣化、建造數字化、產業綠色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成功集齊造船工業三顆“皇冠上的明珠”,實現產品、訂單、業績多輪增長,成為中國船舶制造業中當之無愧的排頭兵,是承載著船舶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根據重組報告書披露,合并后的中國船舶總資產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年收入規模突破1200億元,持續引領全球船舶工業發展,為中國船舶集團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團、成為全球船舶行業的領軍者奠定堅實的基礎。
解決同業競爭 打造船舶總裝建造核心上市公司
根據重組報告書披露,中國船舶作為存續公司,將消除與中國重工之間的同業競爭,進一步鞏固與突出其船海主業。
本次重組完成后,合并后的中國船舶作為中國船舶集團核心軍民船舶建造總裝上市平臺的定位進一步確定,中國船舶集團下屬主要核心造船廠江南造船、大連造船、外高橋造船、武昌造船、廣船國際、北海造船將全部整合至合并后的中國船舶。
合并后的中國船舶,將整合雙方資源,優化船舶制造板塊產業布局,發揮協同效應,有效增強存續公司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全面推動船舶制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打造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交易中國船舶集團對于集團下屬其他船舶總裝建造同業競爭事項作出明確承諾,針對不同企業的實際情況給出了明確的解決同業競爭方案。其中,針對備受市場關注的滬東中華同業競爭事項,中國船舶集團明確了滬東中華未來注入中國船舶的時間表,承諾3年內將滬東中華注入中國船舶。
滬東中華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重要軍、民用船舶制造企業。民品領域,滬東中華是全球LNG運輸船市場的領軍者之一,訂單量和交付量均居世界前列。2024年,滬東中華包攬了卡塔爾能源公司“百船項目”中24艘27.1萬立方米超大型LNG船建造訂單以及12艘17.4萬立方米大型LNG船建造訂單,以合同金額和艙容計,均位居全球船廠之首,重塑全球LNG裝備產業市場格局,實現了歷史性超越;軍品領域,滬東中華承擔我國海軍裝備的重要承制任務。未來,徹底解決同業競爭、整合滬東中華后的中國船舶在船舶總裝建造領域的核心龍頭地位將進一步鞏固。
全面整合協同 構建船舶修造全產業鏈業務格局
本次重組完成后,中國船舶將對核心船舶總裝業務統籌協調,提高決策和執行效率,發揮協同作用,整合技術、工藝等資源,提高新船研制和舊船升級能力,打通供應鏈和訂單體系;優化產能,提升經營和總裝能力,增強訂單承接與議價能力;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應對風險能力,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升創新能力,增強中國船舶的技術實力與綜合競爭力,實現“1+1>2”的效果。
同時,本次重組中國重工下屬船舶總裝、船舶配套業務全部資產將注入中國船舶,存續上市公司將打通船舶制造產業鏈上下游,有效推動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船海業務的專業化、體系化、協調化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深耕造船技術改進和工藝升級,發揮中國船舶在特種船舶、大型郵輪等高端船型建造方面的經驗和優勢以及中國重工在船舶核心配套關重件研制生產方面的優勢,全方位提升船舶配套零部件的供應效率和設計建造方面的協同性。
同時,以點帶面,圍繞下游船東的需求,以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下屬船舶總裝企業為核心,各船舶配套企業進一步明確發展重點、產業分工和產能配置,真正實現船舶制造先進產業集群的建設。
行情紅利釋放 船舶制造行業高景氣度將延續
造船業是歷史悠久的典型周期行業,因船舶壽命、生產和擴產周期長,以十年為周期波動。全球航運市場自2003年開始上行,2008年達波峰,隨后進入衰退蕭條期。2008年5月,BDI指數達11793點峰值;2010—2021年,因金融危機和運力過剩,航運市場失衡,BDI指數大跌,行業面臨困難,全球船舶相關指標下滑,新船價格下跌超40%。
2021-2023年,國際航運市場需求增長、俄烏沖突等因素拉長航線、船隊運力增長放緩、疊加綠色海事規則實施,船舶行業供需改善,進入回暖期,景氣度提升,新造船市場活躍,BDTI和BDI指數2023年末達高點,造船業復蘇,新造船價格節節攀升。2024年12月,克拉克森新造船價格指數收報189.16點,同比增長6.05%,新造船價格較2020年10月的125點漲幅超過50%。同時,造船三大指標均逐年增長,根據克拉克森數據,2024年,全球新造船交付4037.68萬修正總噸,較近五年(2019—2023)均值增長21.94%。截至2024年末,全球手持訂單1.56億修正總噸,同比增長17.51%。
上輪周期中國船廠開始參與并開始擴張,十余年低迷期期間,全球船廠加速整合出清,造船市場開始往頭部集中,中國逐步占據領先地位。在本輪周期中,中國船廠接單能力較上一輪上行周期顯著增強,我國船舶制造業市場份額穩居世界第一。
根據克拉克森數據,2024年,我國造船完工量5025.3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9.03%;新接訂單量12903.3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5.28%。截至2024年末,手持訂單量24251.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7.42%。2024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7.01%、76.96%和66.54%,持續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造船中心。
同時,截至2024年末,全球集裝箱船平均船齡已達到13.85年,距歷史峰值僅0.2年;成品油船平均船齡13.34年,距歷史峰值約1年;散貨船平均船齡12.23年,距歷史峰值不足3年;船隊老齡化使得全球船隊船舶更新需求緊迫,在全球減碳、航運業碳排放標準逐漸收緊的趨勢下,老舊船型的更替或將進一步提速,為船舶行業的后續發展提供了長期動能。
本輪周期和上一輪周期的主力船型構成亦發生變化,大型箱船、LNG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氣體船、油船、客船訂單數量保持同比增長。客船市場明顯回暖,大型郵輪訂單不斷釋放。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下屬船廠引領船舶制造行業發展趨勢,持續突破高附加值船舶,船型結構持續優化,在本輪航運和造船業復蘇的背景下,打開了長期發展的向上空間,為上市公司未來的經營業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根據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公告,截至2024年6月底,中國船舶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為322艘、2362.18萬載重噸;中國重工截至2024年6月底,中國重工海洋運輸裝備板塊手持訂單為216艘、2,878.3萬載重噸,在手訂單充裕。重組完成后,中國船舶將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地位,聚焦主責主業,推動業務前瞻布局,促進業務高質量發展,打造船舶制造行業龍頭旗艦。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