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奔的量化行業,在經歷了連續幾年的超額表現不佳的考驗后,整體規模出現較大回撤,行業也在加速分化。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今年多家頭部量化機構的管理規模出現縮水,一批中大型量化私募更是經歷了規模快速回撤,但仍有部分頭部機構實現逆勢擴張。
多家量化機構告訴記者,量化傳統的產品線以指增和中性為主,在過去幾年相繼遭遇考驗,疊加不少投資人在去年底凈值回升后選擇贖回,導致不少機構規模出現縮水。
不過,隨著市場的回暖,兩市成交額再度回升至1.7萬億,部分量化機構對今年的市場表示樂觀,“近期我們已經申購>贖回,贖無可贖。”
多家頭部量化遭遇規模縮水
“今年確實會很難,頭部私募規模縮減,小微私募要清退很多。”深圳某量化私募負責人發出感嘆。
據記者了解,今年多家頭部量化機構的管理規模出現縮水。其中,在去年一度狂飆突進、迅速破百億元的磐松資產,目前規模又掉落至50億—100億元;去年規模還有120億的量化多策略套利管理人展弘投資,最新規模也掉落百億元下方。
“磐松是因為受去年的負面消息影響,自去年10月底以來,幾乎沒有新產品備案,部分代銷機構出于合規的原因不愿意合作,沒有新資金進來又疊加贖回,導致規模出現縮水。”某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規模大幅縮水的還有穩博投資。去年二季度,穩博投資一度規模飆升至200億—300億元區間,但今年一季度初,已經掉落至100億~150億元區間,連下兩個臺階。據了解,穩博投資迅速做大規模得益于DMA業務,管理規模最高達到350億元。但由于去年中小盤股指數價格大調整,穩博投資管理規模急速縮水。
白鷺、平方和、呈瑞、申毅、前海國恩等一批前百億或準百億私募,經歷了規模的快速回撤。不少私募去年還有50億—100億元規模,今年則回落至20億—50億元,回撤幅度較大。
以白鷺資管為例,該公司在2022年5月突破百億規模大關,一度因策略火爆而封盤,但隨后由于業績表現不及預期,去年年初又遭遇微盤股暴跌,導致旗下部分產品凈值觸及預警線、止損線。業績不佳的白鷺資管,還遭遇了部分團隊人員的出走、新產品發行的逐步停滯,最新規模掉落至20億—50億元,退出了百億俱樂部。
此外,據悉幻方量化的規模也有明顯縮水,但并非市場傳言的縮水至100億元規模。據記者了解,幻方有自營和資管規模,資管規模確實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主要是幻方主動封盤,只出不進,一直不接受外部資金。
協會數據顯示,幻方自2023年6月以來,一直未備案發行新產品。截至目前,幻方量化仍有在管基金421只,管理規模為100億元以上;梁文峰旗下另一家公司浙江九章資產,管理規模也為100億元以上,在管基金為65只。
不過,仍有部分頭部機構實現逆勢擴張。比如,量派投資規模升至150億—200億元,去年8月底,該私募的管理規模還在80億元左右,但隨后因業績亮眼,快速擴張至百億元,今年年初又突破150億元,中性策略管理就有70億元左右。
此外,黑翼資產跨入200億—300億元隊列,寬德投資則突破400億元規模,超過誠奇資產,成為量化新的六巨頭之一。據QIML統計,截至四季度末,國內共有2家量化私募規模超過400億元,分別是寬德投資、靈均投資;有4家規模超過500億元,分別是幻方量化、九坤投資、明汯投資、衍復投資。
量化傳統產品線遭遇考驗
有業內人士估算,去年國內量化私募的規模一度高達1.2萬億元,但最低降到了7000億元,去年10月以后逐步回升到約9000億元,目前仍在平穩復蘇。
針對量化私募規模的縮水,思源量化投資總監王雄告訴券商中國記者,過去量化產品線都是以指增和中性為主。指增策略的問題是超額難度增大,中性策略的問題是超額稀薄后股指擾動加大導致中性的收益風險性價比下降,這是傳統產品線面臨的困境。
“尤其是指增的困境,一是超額空間收窄;二是客戶持有體驗不夠好,指數本身的波動較大,而客戶的認購往往是在行情的高點;三是在一些科技機會行情面前,指增又貌似缺乏進攻性,因為目前幾個寬基指數無法刻畫出這些科技類的機會。”王雄說。
北方某頭部量化私募表示,“規模縮水的核心原因一是市場沒有增量資金;二是過去三年指數的貝塔表現不佳,部分投資者在凈值回本后因擔心超額再次像去年初一樣出現大幅回撤,而紛紛選擇贖回。”
上海某頭部量化負責人也認為,部分業績亮眼的管理人對于資金也有著虹吸效應,資金幾乎都扎堆在幾家超額業績排名靠前的私募,若去年超額排名靠后,凈值漲幅少、客戶贖回量又大,沒有新的資金進來,規模就必然縮水。
多策略復合駕馭高波動
近期,隨著市場的回暖,兩市成交額再度回升至1.7萬億,交易量明顯回升,尤其是科技股走出了一輪大漲行情,帶動市場情緒升溫,瑞銀、高盛等多家外資大行紛紛表示看好中國資產。
上述北方頭部私募負責人表示,“我們也對今年比較樂觀,近期我們已經申購>贖回,贖無可贖。我們的策略也一直在迭代進化,只要交易量沒問題就不怕。”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指增私募產品的超額表現有所改善。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底,有業績展示的581只指數增強產品1月收益均值為-0.49%,雖然受指數拖累未能實現正收益,但超額表現出色,指數增強產品1月超額收益為2.11%,其中527只產品實現正超額,占比達90.71%。
蒙璽投資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年以來,A股市場活躍度持續較高,量化指增策略的超額收益表現符合預期,并呈現一定的分化態勢。其中,中證A500指增策略作為新賽道,市場關注度較高,業績表現整體亮眼。中證1000量化指增等中小盤策略受市場風格切換影響較大,呈現出一定的分化態勢。
對于傳統產品線遭遇的困境,王雄指出,“我們現在嘗試的做法是不要讓客戶擇時,我們自己做科技+擇時,因為客戶擇時往往是很難逆人性的”。
從過往來看,指增產品的思路是配置,把擇時的工作交給投資人,管理人的規模與行情深度綁定,只有在超額和貝塔都持續向好的情況下才有明顯的規模增長,但擇時對于絕大多數投資者的難度太大。
“我們希望復合全天候策略,用高科技來投高科技,融合了股票資產里的科技投資、紅利投資,還有股指期貨、商品期貨、大類資產ETF配置等多策略復合駕馭高波動,淡化客戶擇時難度,讓投資者通過更好的持有體驗和獲得感,建立真正的長期投資理念。”王雄說。
對于私募管理人而言,只有不斷提高絕對收益的能力,在策略上持續進行迭代和進化,用業績回報投資者,才能行穩致遠。
蒙璽投資指出,伴隨政策利好以及市場反彈,渠道端對指增策略的熱度有所增加,客戶對中小規模指增以及中證A500 指增更為青睞,我們也在加大相關布局。展望 2025年,量化行業將迎來進一步發展,但行業的“結構性分化”趨勢會更加明顯。
責編:汪云鵬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