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股市場新股發行節奏繼續保持低位。隨著新股上市頻率下降和A股市場整體轉暖,新股市場人氣較高,打新市場“賺錢效應”持續升溫。
據界面新聞統計,開年來共有13只新股上市。從板塊分布來看,滬主板1只、深主板及北交所分別有2只,科創板及創業板分別有4只。
從上市表現來看,13只新股無一破發,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約為266.65%,上市以來平均發行市盈率達21.87,中簽收益顯著回暖。其中,有5只新股首日漲幅超3倍,北交所新股星圖測控(920116.BJ)上市首日更是漲幅超400%。
目前,常友科技(301557.SZ)、毓恬冠佳(301173.SZ)、匯通控股(603409.SH)作為蛇年春節后首批新股目前也已完成申購并等待上市;永杰新材(603271.SH)、漢朔科技(301275.SZ)、弘景光電(301479.SZ)三只個股則被安排在2月28及3月4日啟動申購。
隨著近期新股上市后中簽收益顯著回暖,投資者參與打新的積極性明顯提升。
例如,匯通控股上交所發行結果顯示,網上打新的有效申購投資者戶數約為1117萬戶,有效申購股數為875.45億股,網上發行最終中簽率為0.028%;不久前,開放申購的常友科技也吸引了1118萬戶投資者參與網上發行,有效申購股數為913.39億股,中簽率 0.0121%。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股發行定價合理,疊加市場行情回暖,交投活躍度上升,助推投資者參與打新的熱情提升。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奚君羊在受訪時談到:“在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下,新股發行價一般都確定在行業的已上市的股價的市盈率之下,也就是說,現在發的新股的定價,在同行業當中都比已經上市股票的市場價格偏低。除此之外,目前,新股發行的節奏比較恰當,所以就使得市場炒新的資金不會過于分散。第三個因素是,現在A股整體的市場是回暖態勢,市場交投氣氛比較活躍。”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談到,2025年開年來,上市流通的新股表現強勁,背后原因主要一是新股定價相對合理,市場給予較高估值;二是市場資金對新股熱情較高,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三是政策層面利好不斷,如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注冊制實施等,提高了新股質量和發行效率,增強了投資者信心。此外,這些新股多覆蓋新能源、科技制造等熱門賽道,也契合了當下市場關注的主流方向。
自2023年“827新政”提出階段性收緊IPO政策以來,在審項目數量一降再降。目前,北交所在審企業數量最多,占比逾四成,成為擬IPO企業的首選上市板塊。
受訪市場人士認為,當前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情況正在逐步優化,A股企業瞄準北交所,主要是因為北交所對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較為友好,提供了較為便捷的融資渠道。此外,北交所的聚集效應和品牌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
界面新聞根據滬深北交易所披露的信息統計,截至2月24日,各板塊在審企業共計207家,逼近兩百家整數關口。其中上交所57家(主板37家,科創板20家),深交所54家(主板25家,創業板29家),北交所96家,占比超過46%。
今年以來,“撤單”企業數量有增無減,2025年已公布終止審查(撤材料+否決/終止注冊)企業43家,其中上交所9家(主板7家,科創板2家),深交所21家(主板6家,創業板15家),北交所13家。
據安永此前預測,2025年IPO發行節奏有望回暖,逐步實現IPO發行節奏常態化。安永審計服務合伙人湯哲輝認為,“常態的意義是指‘可預期’,總體節奏可能還是階段性收緊。”
國泰君安新股首席分析師王政之也指出,預計2025年滬深板塊股票發行節奏有望回暖,合計募資規模1600億元附近。中性預測測算下,5億規模A類賬戶2025年新股申購增厚收益率約為3.32%,5億規模B類賬戶2025年新股申購增厚收益率約為2.29%。
有投行人士在受訪時談到,目前政策對“硬科技”企業上市支持力度不減,“不過,即使IPO常態化,也是高標準、高科技屬性、符合監管要求的‘常態化’。”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上市板塊還有多家“后備軍”已注冊生效。
據界面新聞統計,今年內,已注冊生效等待上市的新股還包括深交所的太力科技、眾捷汽車、首航新能、澤潤新能、新亞電纜、矽電股份、泰禾股份、信凱科技、浙江華業、宏工科技、浙江華遠,以及擬登陸滬市主板的企業肯特催化。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奚君羊談到,從目前來看,IPO市場目前呈現略有回暖的態勢。“因為現在整個A股市場逐步有上行態勢。這對于IPO的發行上市提供了一個比較平穩的市場條件。不過,IPO的發行的節奏雖然可能會有所加快,但還不會回到以前集中的大量的上市的一種狀況。”
田利輝也指出,從近期新股上市表現來看,IPO市場確實呈現出一定的回暖趨勢。“新股上市首日漲幅較大,中簽收益顯著回暖,這都為市場帶來了積極信號。然而,IPO市場的回暖還需要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投資者情緒等多方面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