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外資私募“落子”中國市場。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范達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范達私募”)已在協會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記。
記者了解到,范達私募為2025年首家完成備案登記的外資證券類私募,同時也標志著我國證券類外資私募陣營進一步擴容。
受訪人士認為,外資私募“落子”中國市場,能倒逼中國私募機構提升競爭力,推動私募行業進步。同時,這也能豐富私募市場結構,滿足基金投資者多樣需求,并不斷促進私募行業國際化。不過,部分中小型私募可能面臨更大競爭壓力,私募行業整合或加速。
外資私募陣營擴容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范達私募已于3月26日在協會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記。
上述官網還顯示,該公司注冊資本為2500萬元,為外商獨資企業,實際控制人為范達集團有限公司(Van Eck Associates Corporation)(下稱“范達集團”)。該機構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業務類型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證券投資類FOF基金,管理規模區間為0至5億元。
記者了解到,范達私募為2025年首家完成備案登記的外資證券類私募,同時也標志著我國證券類外資私募陣營進一步擴容。
公開資料顯示,范達集團成立于1955年,是美國共同基金管理人與全球最大ETF管理人之一。作為美國第一批進行全球化投資的基金管理人,范達集團已在歐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發行并管理著多只本地基金產品。同時,范達集團在市場機遇發掘、產品創新和前瞻投資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在Smart-Beta、主題投資和大宗商品領域具有特色。
范達私募稱,公司將引進總部成熟的投資理念和產品體系,為中國投資者帶來精心設計的具有競爭力的投資方案。范達獨特多元的投資策略經歷全球市場的長期檢驗,旨在賦能投資者獲得有效的投資敞口。
外資機構搶灘中國市場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外資機構加速“搶灘”中國市場。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當前處于備案存續中的證券類外資私募共計35家。
從備案登記日期來看,2023年以來證券類外資私募登記有所放緩。數據顯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備案登記的證券類外資私募均僅為1家,2017年到2022年每年完成備案登記的該類私募均不少于3家,其中2020年達8家。
從管理規模來看,證券類外資私募普遍規模偏小。數據顯示,當前備案存續中的35家證券類外資私募中,24家管理規模在0至5億元,占到總量的68.57%;1家規模在5億至10億元,占到總量的2.86%;4家管理規模在10億至20億元,占到總量的11.43%;3家規模在20億至50億元,占到總量的8.57%;2家規模在50億至100億元,占到總量的5.71%;規模100億元以上的僅1家,占到總量的2.86%。
關于外資私募規模普遍偏小的原因,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李春瑜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外資私募需要解決市場適應性問題,外資私募的投資策略和理念多基于海外市場經驗,進入中國市場后需要時間進行本土化改造。同時,與國內本土私募相比,外資私募在國內的品牌認知度相對較低,且外資決策流程也比較復雜,應對市場環境的速度趕不上國內私募,這都導致了外資私募規模目前普遍較小的情況。
“近年來,外資機構加速布局中國市場,說明外資私募看好中國的經濟和資本市場,釋放了金融行業加速對外開放等信號。”前海鉅陣資本首席投資官龍舫向記者表示。
龍舫認為,對于我國私募業發展而言,外資私募布局中國市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外資私募“落子”中國市場,能倒逼中國私募機構提升競爭力,推動私募行業進步。同時,這也能豐富私募市場結構,滿足基金投資者多樣需求,并不斷促進私募行業國際化。
挑戰方面,龍舫坦言,部分中小型私募可能面臨更大競爭壓力,私募行業整合或加速。另外,外資私募高薪吸引本土金融人才,亦可能加劇行業人才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