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在“AI+”上,上市公司已走在了前列,全流程、多場景的“AI+”已深深植入上市公司的經營日常、產品及服務。展望未來,在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方面可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上市公司“AI+”迸發創新火花
通過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筆試、以語音交互系統助力汽車出海、在知識圖譜動態路徑規劃賽中獲得冠軍……走進科大訊飛展廳,該公司通過AI大模型賦能醫療、汽車、教育等垂直領域的成果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大屏幕上。工作人員表示,科大訊飛所有的產品都體現公司“頂天立地”的戰略。
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江濤在深交所第22期“創享薈”期間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所謂“頂天”,就是讓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對標國際最新水平;“立地”則是要將這些成果規模化落地,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以醫療為例,科大訊飛智醫助理早在2017年就通過了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目前其準確率已超過99.9%。該技術已在600多個區縣的基層醫院得到應用,幫助醫生減少診斷和處方錯誤,累計服務超過9億人次,避免了160多萬個可能引發醫療事故的錯誤。
“未來,科大訊飛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在醫院的應用,它不僅能輔助醫生解決復雜問題,還將在診后隨訪和患者健康管理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江濤說,未來,科大訊飛將進一步促進具身智能的發展,讓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中具備感知、認知、決策和執行能力,最終進入家庭,提供如端茶送水、親情陪伴、照顧老人和輔導孩子學習等服務。美的集團AI語言專家高羽表示:“公司在AI領域也有諸多投入和嘗試,期待與深交所以及其他優秀企業攜手,共同開拓AI在各行業的應用,將AI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從清晨窗簾自動透進陽光,到晚間電器自動“待命”,智能家居已不再是科幻電影中才有的場景。在眾多領先的智能家居系統中,AI如同隱形的“大腦”始終運籌帷幄。高羽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生成式AI大模型為家居產業鏈帶來了重大變化,尤其在產品交互和生產制造上。例如,美的空調可以理解類似“我想睡一個舒服的覺”的模糊指令,將模糊需求轉化為具體的設備控制指令,這得益于美的自研的大模型和推理模型。在公司運營中,美的集團內部生成式AI平臺去年上線,據統計,為公司節約了超1.6億元成本,并提升工作效率達300多萬小時。
高羽表示,未來3年,美的將圍繞“AI+”在三個領域重點布局。在智能家居上,重點發展家庭智能體,讓家電從被動服務轉變為能理解用戶習慣的主動服務,并實現多個設備間的自主協同。在工廠智能體上,將讓AI技術融入到工業制造中,實現AI優化生產線、智能預測故障并提前檢測、幫助生成工業設計圖、根據訂單需求自動排產補貨等。此外,美的正在推廣AIGC開發者平臺,旨在降低AI技術的使用門檻。無論是專業開發人員還是普通員工,都可以通過上傳數據獲得定制化的智能體。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快速興起,傳統汽車產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長安汽車座艙AI總師羅詠剛喊出“無AI不長安”的口號。羅詠剛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前3個月,公司在辦公、開發、測試等全環節進行了AI智能體重構,力爭用AI提升工作效率。在汽車產品端,公司著眼于“交互式智駕”“整車AI”,通過搭載大模型等方式,利用AI全面重塑汽車的功能形態和技術架構。此外,公司還在積極構建專門的AI團隊。
“我們希望打通駕駛、座艙及外部生態,實現車的完全智慧化,甚至超越人的理解。例如:用戶說‘我頭暈’,車能自動開窗、靠邊停車供用戶休息。”羅詠剛表示。
耐心資本助力AI賦能千行百業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近年來,以政府產業基金為代表的耐心資本,通過長期戰略指導、資源對接、容錯機制等探索,為新興產業企業搭建起“資金+技術+場景”的良性循環,在AI產業發展中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全國各地的實踐中,合肥無疑是耐心資本的佼佼者。
合肥產投集團(以下簡稱“合肥產投”)資本運營部副總經理李趙劼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I是智力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資源和資金投入。對此,合肥產投從早期到后期都有布局:早期設立政策性孵化基金,幫助初創AI企業解決算法、算力和數據等問題;中期和后期則通過市場化的VC和PE資金,扶持通用模型或多模態AI企業。合肥產投尤其強調長期陪伴和耐心資本,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
“目前AI商業化閉環尚未完全形成,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多為流出。作為產業資本,我們從產業鏈和生態端兩方面賦能。”李趙劼介紹,一方面,合肥產投在人工智能產業鏈上布局,投資異構計算、模型標注、算法調校等企業,還參與政府相關配套基礎設施投建,間接降低AI企業成本;另一方面,在生態端,合肥產投將AI技術導入到其他產業,如生物醫藥研發,幫助AI企業創造商業化訂單。
記者注意到,安徽省已設有十大產業主題母基金,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母基金。合肥產投組建人工智能相關基金,重點扶持通用大模型、垂類模型和多模態企業,并提供場景落地對接和新型研發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目前,合肥產投管理的基金規模實繳已近400億元,涵蓋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AI是重點領域,其與先進制造、智能計算、新能源等產業有交叉和重合。”李趙劼說。
過去幾年,資本市場在推動AI賦能千行百業上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引導基金、市場化機構等創投力量,通過風險容忍機制支持硬科技研發,加速“AI+”技術迭代與產業鏈集聚。另一方面,IPO為AI企業提供直接融資關鍵渠道,并購重組等資本手段持續優化AI產業資源配置,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江濤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在賦能AI科技創新方面正扮演著關鍵角色;不過,與更為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仍存在諸多提升空間。例如,美國已經構建了一套從高校實驗室到硅谷,再到華爾街的完整創新體系,相關經驗值得借鑒。
“一方面,建議我國資本市場以更具靈活性的政策來適應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從實驗室到上市公司的創新體系亟待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我國資本市場需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再到商業化的完整鏈條,并打造資金、人才和產業的良性循環。”江濤表示,優化估值體系也是當務之急。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企業的估值相對較低,未能充分反映真正的價值。資本市場還需要優化估值體系,充分考慮人工智能企業的技術潛力、市場前景和創新能力等因素,給予更合理的估值。
“AI+”道阻且長
依托技術的自主可控、海量的數據積累、豐富的應用場景等優勢,中國AI產業已來到全球科技競爭的“第一梯隊”。多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AI在產業鏈協同、應用創新等領域大有可為,“AI+”將勾勒更加亮麗的增長曲線。不過,高端芯片、基礎研究、產融結合等領域仍是中國AI產業的突出短板。業內普遍認為,中國AI產業發展道阻且長,仍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筑牢并擴大先發優勢。
分眾傳媒副總裁寧玉杰在深交所第22期“創享薈”期間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國產AI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在成本優勢、應用場景豐富、數據和經驗積累等方面,但基礎理論研發能力不足、技術普及和推廣不足等短板也不容忽視。
在愛爾眼科信息中心總監唐凡看來,從全鏈條強化自主算力建設迫在眉睫。“借力國產算力,是愛爾眼科下一階段AI算力建設的重點研究方向。隨著愛爾眼科‘AI+’應用場景的擴大,算力需求可能會急劇上升,我們正在積極評估采用云化方式進行算力的彈性擴張,以規避算力閑置和資源浪費。”唐凡對記者說。
江濤認為,國產AI的商業化路徑要“獨辟蹊徑”。不同于美國通過云服務SaaS模式直接收費,中國軟件服務往往不太叫座,而比較優勢在于強大的制造業和消費者對實體產品的偏好。預計未來中國人工智能商業化將更依賴與制造業的結合,將技術落地為實體產品。
江濤還表示,要理性看待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不足。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例,過去20多年人工智能重大里程碑式的論文多由西方人發表,中國在基礎研究上相對薄弱。此外,美國從高校實驗室到硅谷,再到華爾街的產融創新體系也睥睨全球,中國AI產業還需要在基礎研究、產融結合上持續發力。
校對:王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