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生物醫藥行業一季度成績單已“出爐”,不少上市公司今年實現“開門紅”。
盈利情況上,有381家藥械企業實現盈利,另有50家藥械企業實現凈利翻倍。
細分板塊上,醫藥外包(CXO)板塊在地緣政治風險下逆勢重返;醫療器械板塊中的高端設備迎來國產替代加速期;創新藥板塊也在經歷資本寒冬后迎來了收獲期。
在行業競爭加劇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雙重壓力下,國內生物醫藥行業正從多賽道、多方面力求破局。
50家藥企凈利翻倍
截至目前,A股494家生物醫藥行業上市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均已發布。從盈利情況來看,共有381家藥企實現盈利,占比近八成。其中,有50家藥企實現凈利翻倍。
中紅醫療是今年第一季度生物醫藥板塊中的凈利增長王,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369.95%,從上年同期的128.72萬元漲至1892.11萬元。
從中紅醫療此前披露的財報數據來看,公司經營狀況在2024年底就已出現好轉,虧損進一步收窄超30%。中紅醫療業績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全球丁腈市場需求量的增加。
中紅醫療表示,伴隨全球新興市場地區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為公司主營產品帶來了較大的發展潛力,公司在細分市場領域的占有率也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爾康制藥歸母凈利潤增幅位列其后,第一季度同比增長868.91%,這一盈利情況主要基于公司醫藥和新能源雙輪驅動的模式。特別是去年公司非洲鋰礦采選項目產能釋放并逐漸貢獻業績,今年第一季度爾康制藥營收3.53億元,同比增長28.19%,凈利潤2811.26萬元,同比增長868.91%。
此外,三友醫療(711.85%)、翰宇藥業(595.45%)、睿昂基因(529.26%)、陽普醫療(344.71%)、微電生理(328.63%)同樣在今年第一季度交出了歸母凈利潤翻倍的成績單。
醫藥外包:強勢回歸
2024年年初以來,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始終是懸在國內CXO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截至目前,美國生物安全法案尚未通過正式立法,這也為CXO行業贏得了喘息的空間。
從今年一季報的情況來看,CXO行業訂單量整體上升。其中,龍頭企業藥明康德截至第一季度末持續經營業務在手訂單523.3億元,同比增長47.1%。同時,公司單季度業績重返雙位數增長。
康龍化成今年第一季度新簽訂單金額同比增長超過10%。其中,實驗室服務和CMC(小分子CDMO)服務新簽訂單同比增長均超過10%。
凱萊英第一季度實現營收15.41億元,同比增長10.10%;歸母凈利潤3.27億元,同比增長15.83%。其中,小分子業務保持穩定發展,收入基本持平,毛利率45.17%。多肽、寡核苷酸、抗體偶聯物藥物(ADC)等增量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80%,毛利率33.05%,較去年同期有較為明顯回升。
業績層面,今年第一季度,A股CXO板塊的29家上市公司有18家實現歸母凈利潤增長。其中,皓元醫藥歸母凈利潤增幅最大,同比增長272.28%。另據公司透露,其截至第一季度在手訂單約5.7億元,同比增長33.6%。此外,泓博醫藥同比增長226.47%;金凱生科同比增長183.24%;睿智醫藥同比增長126.09%。
醫療器械: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國內醫療器械板塊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保持了高速增長,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據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醫學裝備市場規模達1.35萬億元,同比增長約6%。
另據《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報告現狀及“十四五”展望》預測,到2025年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營業收入可達1.87萬億元,相比2015年增加了1.25萬億元,累計增長197.88%,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5%。
在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A股醫療器械板塊中的129家上市公司中,有106家實現盈利,占比超八成。另從營收情況來看,不少醫療器械公司在生物醫藥行業中名列前茅。
邁瑞醫療、英科醫療和聯影醫療是今年第一季度醫療器械板塊營收規模排名前三的上市公司。并且,這三家公司的營收規模均處于生物醫藥行業前10%。
面對近期美國關稅持續施壓的情況,有醫藥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或將有望加速高端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進程。
上述分析師指出,如CT、MRI等高端影像設備疊加關稅后稅率較高,進口成本激增,醫院采購成本上升。這將使得國產設備的性價比凸顯,加速國產替代進程,為國內高端設備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醫療器械公司都能夠擁抱機遇。低值耗材廠商就可能在關稅波動的情況下失利,被其他國家廠商搶占市場份額。
此外,醫療器械板塊中的IVD廠商也在市場需求回落、醫療控費、集采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持續承壓。具體來看,東方生物(-1.15億元)、科華生物(-5325.98萬元)、凱普生物(-2730.4萬元)、濟高發展(-2640.39萬元)等均處于虧損狀態。熱景生物(-574.96%)、安必平(-238.49%)、之江生物(-159.53%)、明德生物(-111.43%)等歸母凈利潤出現大幅下滑。
創新藥:商業化成果顯著
“十年時間、十億美元”,創新藥板塊的高投入和高風險使其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年來,行業資本寒冬讓市場再為創新藥板塊捏了把汗。
不過,政策端的支持和企業自身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也讓創新藥板塊迎來了新的曙光。科創板上市的108家藥械企業中,有75家實現盈利,占比近七成。
其中,艾力斯盈利額度最高,今年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4.1億元,同比增長34.13%。艾力斯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業績穩步增長主要得益于公司產品銷售的持續放量,伏美替尼自去年續約進入醫保后,公司銷售團隊通過開展專業化推廣,逐步提升了伏美替尼市場占有率。
諾誠健華在今年第一季度首次實現季度盈利。今年第一季度,諾誠健華實現營收3.81億元,同比增長129.92%;歸母凈利潤1796.76萬元,同比扭虧。
諾誠健華表示,公司營收大幅增長主要歸功于核心產品奧布替尼的持續放量以及公司與Prolium達成授權許可獲得的首付款。奧布替尼銷量在今年第一季度達到3.1億元,同比增長89.2%。
“燒錢一哥”百濟神州在經歷多年的虧損后,終于看到了盈利的希望。百濟神州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0.48億元,同比增長50.2%;營業利潤達11.71億美元,扭轉去年虧損9.37億元的局面;歸母凈利潤雖然依然為負值,但較去年同期的19.08億元已收窄至9450.3萬元。
對于今年第一季度創新藥板塊的整體表現,國泰海通證券表示,國產創新藥持續放量,海外銷售趨勢向好。特別是國內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逐步進入商業化放量兌現期,人均單產持續提升,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增速放緩、研發和銷售費用率改善明顯,部分企業逐步實現扭虧為盈,盈虧平衡點漸近,虧損顯著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