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直郵,本應是消費者便捷獲取海外正品、享受價格優勢的一個通道:其承諾的原產地直發、全程物流可溯、海關監管保障,讓“足不出戶購全球”觸手可及。然而,現實中“假海外直郵”的亂象屢見不鮮:商家虛構發貨地,偽造海外物流信息;以真假混賣的方式,用低價商品冒充正品……在社交平臺上,關于“海外直郵”的“吐槽”與“避雷”帖比比皆是,海外直郵的真實性飽受質疑。(見7月12日《法治日報》)
當“足不出戶購全球”的承諾與“真假難辨”的現實形成強烈反差,海外直郵亂象不僅侵害了消費者權益,還動搖了跨境電商行業的信任根基,暴露出平臺責任缺失與監管體系滯后的深層矛盾。
假貨泛濫背后,是商家的瘋狂逐利與平臺的監管失責。一方面,部分商家為追求暴利,利用消費者對“海外直郵=正品”的認知偏差,以低價吸引其購買,再通過虛假溯源信息掩蓋假貨本質。另一方面,平臺審核機制形同虛設,媒體曾曝光某售假團伙利用同一資質反復注冊新店,平臺資質核驗的“形式化”使其輕易繞過了監管。此外,跨境物流的復雜性也為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間:商品在長途運輸中可能被“貍貓換太子”,或通過“海外倉中轉”偽造發貨地,溯源鏈條的真實性難以保障。
作為交易中介,電商平臺對海外直郵假貨泛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已明確要求平臺完善溯源體系、加強動態監管,但現實中部分平臺仍停留在“投訴-查處”的事后補救階段。未來,平臺應加強事前干預力度,包括通過技術手段構建全鏈條防控機制,建立“黑名單”制度杜絕售假商家“改頭換面”,自動篩查價格異常、評價集中的商品等,并主動協助消費者維權。
監管部門的鐵腕出擊,也是重要一環。比如,強化跨境商品溯源立法,確保物流信息的不可篡改性;針對“海外倉造假”等新問題,推動海關、郵政、電商平臺的數據共享,實現全流程監管閉環。此外,對平臺縱容售假的行為也要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消費者自身亦需增強判斷能力,優先選擇品牌官網或資質完備的平臺,對“超低價海外直郵”保持警惕,避免淪為假貨“試驗田”。
海外直郵作為全球化時代的消費紅利,絕不能成為假貨橫行的“法外之地”。期待各方攜手,讓“海外直郵”真正回歸“正品直達”的初心,讓消費者的每一次跨境購物,都能成為安心、放心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