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分紅積極性持續升溫。根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A股共有22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度分紅預案,擬分紅總額合計超310億元,分紅公司數量及金額均創歷史同期新高。不僅分紅規模大,回報方式也更優,現金分紅成為主流。
在規范的分紅制度下,股市投資的收益是可以預期的,且這種預期是穩定的,投資者更愿意長線投資,這有利于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而在一個上市公司缺乏分紅意識的市場,投資者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股價的波動進行,以賺取其中的差價。由于股市投資所得低于存款利息,加之缺乏其他投資渠道,居民手中絕大部分資金都涌入銀行,導致國內銀行儲蓄總額持續快速增長。
由于分紅少,即使進入股市的資金,也并不是為了獲取投資分紅,而僅僅是為了賺取差價。正是在這種目的驅動下,使得投資者習慣于追漲殺跌,導致股價的劇烈波動。正因為投資者只能通過買賣股票賺取差價,而不能通過長期價值投資獲取可觀的紅利,使得中國股市投機性氛圍比較濃厚。
在成熟資本市場中,現金分紅是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重要方式,且分紅政策在一定時期內一貫而透明,投資者很容易了解上市公司的分紅水平,從而作是否長期投資打算。有數據顯示,作為成熟資本市場的代表,美國上市公司的現金紅利占公司凈收入的比例,在20世紀80年代為40%—50%;現在,不少上市公司稅后利潤的50%—70%用于支付紅利。
上市公司的融資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企業利潤是內源融資的最重要來源。很多上市公司為了實現順利融資又少支付紅利,就會在市場可容忍的限度內做低利潤,減少分紅的數量,在融資之后再對報表進行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外源融資采用定向增發等非公開的方式發行,就可能存在利益輸送,對社會投資者不利。尤其是上市公司從股東募集到錢后,卻沒有回報股東的壓力,股市投資者整體得到的現金分紅還抵不上印花稅和交易費。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圈錢”沖動就難以受到抑制,股民長期投資的理念也就難以樹立。
為改變投資者主要通過賺取差價來獲利從而助長市場炒作之風的現狀,尤其是幫助廣大投資者樹立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建立上市公司強制現金分紅制度顯得尤為必要。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提出加強現金分紅監管,增強投資者回報,具體舉措包括對分紅采取強約束措施、多措并舉提高股息率、推動一年多次分紅等;今年4月出臺的新“國九條”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提出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等。
在分紅文化欠缺的背景下,以政策引導鼓勵上市公司分紅實為必須之舉。把分紅與監管指標掛鉤,唯有如此,上市公司才有動力和約束力去讓投資者分享業績增長,進而逐漸形成整個市場的分紅文化,投資者才能獲得可預期的穩定收益。相信通過多方合力,一個良好的股市生態終將實現。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