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昌
同創偉業智能終端投資負責人王晶關注智能硬件領域多年,主導了多個明星項目的投資,包括精智達、顯耀顯示等。在她眼里,智能眼鏡是業內人前赴后繼一點點摸索和迭代而出的一個更具象和清晰的產品,未來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后下一個重要的人機交互平臺。近日,就智能眼鏡的前景和投資機會,王晶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的專訪。
證券時報記者:11月,多家中國科技企業密集發布智能眼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晶:中國企業的強項在于共識一旦建立便快速行動。以雷朋二代智能眼鏡為代表的產品形態被驗證成功后,新一輪智能眼鏡共識建立并推出新品,原因主要有三點:生成式AI與大模型的應用,消費品市場急需新產品,以及國內的政策與資本支持。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中國企業發布的智能眼鏡,背后都有大語言模型支撐。人工智能的發展,如何推動智能眼鏡的發展?
王晶:大語言模型所帶來的泛化能力加持實際上是為眼鏡注入了靈魂,正如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的互相賦能。人工智能在三方面刺激了智能眼鏡的發展:一是可以提升實時信息處理與交互,即大模型讓智能眼鏡能更好地理解語義、圖像,提供更人性化的交互體驗;二是提供更多場景化應用,如AI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和環境動態調整功能,如實時翻譯、導航等,增強了智能眼鏡的實用性;三是生態系統建設,即通過AI驅動的內容生成與交互,智能眼鏡將成為未來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
證券時報記者: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表示,未來每家互聯網公司可能都會推出智能眼鏡,形成“百鏡大戰”。您認為智能眼鏡中短期內,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會是如何?
王晶:“百鏡大戰”事實上已經在發生。從最近2個月的發布會看,智能眼鏡看似門檻不高,互聯網企業、新興智能硬件企業、傳統眼鏡企業,都在試圖切入這個新的賽道。但這類產品大多還停留在嘗鮮、極客玩具、簡單AI助手、品牌噱頭等初級階段,沒有實現成熟的軟硬件結合。只有真正打磨出滿足用戶剛需的軟硬件系統和生態,真正解決用戶佩戴體驗問題,才有可能在新品類里第一個占據用戶心智,讓智能眼鏡成為日常佩戴標品。可以預見,未來2—3年,大型科技企業都會陸續入局,建立類似手機的生態應用系統,迎來行業爆發。但目前的產品還有大量的優化空間,這也是創業公司的機會。
證券時報記者:就智能眼鏡生態而言,眼鏡、核心零部件、軟件等,哪個環節的投資機會更大?
王晶:從投資角度來看,終端品牌、上游零部件、對應的軟件生態等都可以投資,但是從投資偏好來看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思路。
比如上游零部件,我們的邏輯是要投就投最核心的、壁壘最高的、全球最領先的。早在2021年我們就重金投資了JBD(上海顯耀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當時的判斷是Micro LED會是顯示模塊的終極解決方案,可以類比為AR眼鏡的心臟,是輕量級交互產品的核心。3年過去了,這一判斷不斷被驗證,而JBD作為Micro LED全球范圍的頭部企業也一直領跑。
終端品牌這塊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團隊很重要,投資時點也很重要。當然這類的創業公司無疑是要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但是也是有機會誕生智能眼鏡時代的下一個HMOV。從投資節點來看,已經進入投資期。
軟件和內容生態同樣不容忽視,要側重AI大模型與智能眼鏡的深度融合,互聯網大廠的優勢相對更大。智能眼鏡作為下一代移動終端,不僅是硬件設備的創新,更是軟硬件生態協同發展的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