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法貸款中介打著貸款居間服務的幌子,頻頻實施違法違規行為。不僅侵害了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還擾亂了信貸市場正常秩序。不法貸款中介亂象叢生,整治勢在必行。
當前,不法貸款中介常見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違法假冒營銷,收取高額中介費。一些不法貸款中介假冒銀行工作人員,打著銀行信貸部、直貸中心等名義,頻繁致電消費者,宣介額度高、利率低、純信用的貸款;打著與銀行合作的旗號,謊稱掌握銀行內部資源,可提供所謂的“迅速放款”“加快審批”等服務。二是違法包裝騙貸,形成灰色利益鏈。有的不法貸款中介瞄準自身資質不符合貸款條件或征信有問題的小微企業或自然人,以滿足銀行貸款審批條件為名誘導和協助當事人開具虛假收入證明,虛構消費合同、銀行流水等;有的不法貸款中介與個別銀行員工違規合作,通過行賄、分享績效獎金等方式,建立利益共同體,騙取授信審批和貸款發放。三是非法誘導過橋貸款,成職業放貸人。
目前不法貸款中介亂象叢生,背后成因復雜。一是受近年來經濟下行影響,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信貸投放難度加大,一些銀行的基層機構和客戶經理希望通過貸款中介來獲取客戶。二是部分銀行貸款考核機制不合理,簡單唯數量論,唯規模論,粗放式發展。業績考核壓力讓一些基層員工過于注重短期的業績目標,傾向于通過貸款中介來獲取客戶。三是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不法中介往往瞄準對貸款業務、流程不熟悉的消費者群體下手,提供所謂的貸款服務,收取高額費用。事實上,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銀行自行辦理貸款業務。四是監管存在一定空白,貸款中介既不屬于銀行范疇,也不屬于小額貸款公司,處于監管的邊緣地帶。此外,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也存在漏洞,容易被貸款中介設法獲取。
不法貸款中介對經濟金融秩序有較大破壞作用,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從微觀層面看,不法貸款中介嚴重損害金融消費者權益。不法貸款中介收取的高額中介費用進一步加重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侵犯了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和知情權。用短期貸款置換長期貸款,加重了消費者短期還款壓力,增加了期限錯配風險。從行業層面看,不法貸款中介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不法貸款中介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業務,如虛假宣傳、惡意競爭等,擾亂了金融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正規金融機構在合規經營的前提下,往往難以與這些不法中介競爭,導致市場資源被不合理分配。從宏觀層面看,不法貸款中介對部分區域領域的信用狀況造成負面影響,破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增加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加大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不法貸款中介的違規操作可能干擾金融政策的有效執行,削弱宏觀政策的調控效果。
不法貸款中介是社會毒瘤,必須堅持零容忍,出重拳,下重手。在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金融穩定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背景下,嚴厲打擊不法貸款中介已經成為各方共識。2023年3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不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部署開展為期6個月的不法貸款中介專項治理行動。今年以來,國內多地監管部門均開展了打擊不法貸款中介的專項行動。打擊不法貸款中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長線關注、積極治理,更需要監管部門、金融機構、消費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不法貸款中介的查處力度,聯動公安、檢察院、法院等機關推進刑事打擊,提高違法成本,形成強大震懾力。加強市場監管,對貸款中介機構的設立進行嚴格審查,確保其具備相應的資質和實力。金融機構要加強內部風險控制,提高貸款審批的標準和嚴謹性,防止被不法貸款中介利用。加強基層機構、員工日常行為的規范和排查,杜絕與不法貸款中介合作。加強宣傳教育,讓金融消費者了解正規的貸款渠道和流程,通過多種渠道向金融消費者宣傳不法貸款中介的風險。金融消費者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借貸觀念、量力而行,理性借貸,應通過正規渠道選擇貸款產品和服務。只有各方協同發力,才能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形成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推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