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材價格自2021年見頂后回落,目前下跌周期已經超過3年,隨著價格不斷走弱,鋼廠盈利持續下降,2024年國內鋼材產量出現比較明顯的減少。在低供應的情況下,鋼材庫存處在歷史絕對低位。2024年四季度開始國內政策不斷發力,經濟數據明顯好轉,鋼價也有所企穩。展望后市,在低庫存下,隨著節后需求釋放,鋼價有望延續上漲。
圖為螺紋鋼主連走勢
經濟數據明顯好轉
2024年9月24日一系列增量政策出臺后,經濟數據有非常明顯的好轉,2024年四季度GDP增速超預期達到5.4%,全年完成5%的目標。2024年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為2024年5月以來新高。2025年面臨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國內經濟的發展仍有待政策的繼續發力。2024年12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提出7方面17項舉措,包括擴大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等。2025年1月8日,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介紹加大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有關情況,2025年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范圍將繼續擴大,標準繼續提高,流程繼續簡化。2025年在政策不斷發力的背景下,經濟好轉有望持續。
2024年四季度地產銷售出現非常明顯的好轉,10—12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分別為-1.62%、3.2%、-0.47%,11月銷售面積自2023年6月以來首次轉正,12月下降幅度不到0.5%,且30個大中城市的數據一直保持正增長。在低基數背景下,隨著居民收入改善,加上政策繼續發力、貸款利率保持低位,2025年地產銷售有望重回正增長,地產用鋼拖累減弱。
基建端,在政策發力下,2024年四季度基建投資增速出現非常明顯的增長,三季度平均增速為1.84%,四季度達到5.13%,12月基建投資增速6.26%。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12月,全國各地共開工4520個項目,總投資額約26168.43億元,同比自2024年4月以來再次轉正。2024年12月小松挖掘機數據顯示,12月中國地區小松挖掘機開工小時數為108小時,同比增長19.5%,中國地區開工小時數為全年最高。基建作為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手段,2025年地方專項債的發行和使用進度將繼續加快,并傳導至基建投資,預計2025年1—2月基建會繼續保持比較高的增長。
制造業一直是近幾年需求端的亮點,2024年1—12月制造業投資增速同比增加9.2%,制造業PMI自10月逆季節性回到榮枯線以上后,連續3個月處于景氣度區間。以舊換新政策對相關品種消費形成明顯拉動,2024年12月家電零售額同比增長39.3%,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9.3%和10.5%。2024年四季度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3%,較2024年三季度增速提高4個百分點。2025年一季度制造業用鋼需求有望延續高增長。
鋼材出口韌性仍存,2024年鋼材出口11071.6萬噸,同比增加22.7%,持續超市場預期。2025年1月鋼廠接單依然較好,鋼材主要出口國集中在東南亞、西亞、東亞及非洲、南美洲,占全部出口的80%以上。中國對美國的直接鋼材出口量較少,所以美國加征關稅對直接出口的影響預計不會很大,短期來看鋼材出口仍保持韌性。
年后市場會迅速開始交易旺季消費的驗證,通過上述分析,地產、基建、制造業、出口都有望在一季度帶來正向反饋。
成本端影響偏中性
2024年鋼材需求繼續回落,加上原材料供給進一步釋放,原材料價格跌幅基本同步鋼材。2025年,原材料供應還會繼續釋放。2025年中性預期四大礦山鐵礦石產量同比增加2500萬噸,非主流礦預計也有2000萬噸以上的增量。焦煤方面,2025年國內焦煤供應預計同比增加800萬噸,進口在2024年高基數下或基本持平。全年看原材料供應將更趨于寬松,鋼廠的利潤會有一定好轉。不過鐵礦石產能的釋放集中在下半年,且一季度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全球鐵礦石發運量處于低位,所以鐵礦石短期繼續寬松的預期不是很強。焦炭產能過剩,依然會依靠焦煤定價,年前由于煤礦放假,對雙焦價格會有一定支撐,不過年后如果國內焦煤供應如期釋放,那么雙焦預計還會是品種內比較弱的。
絕對庫存處于低位
2024年年底五大品種鋼材的總庫存1109萬噸,為近5年最低,尤其是螺紋鋼,螺紋鋼總庫存不到400萬噸,節后庫存的高點預計低于1100萬噸,是近5年以來的最低點。由于價格連續下跌,市場情緒比較謹慎,貿易商冬儲量比較少,鋼廠也被迫減產減少供應,主動去庫,導致鋼廠和社會庫存都比較低。在當前庫存下,一旦需求邊際改善,價格向上的彈性將非常大。熱卷的庫存壓力也不大,年后的庫存推演也將處于季節性中性的水平,無明顯壓力,且板材下游企業庫存難以統計,在經歷了不斷的下跌后,預計終端企業的庫存也是很低的,節后一旦需求正常釋放,市場情緒好轉,補庫的驅動也會比較強。
在政策的不斷提振下,經濟數據明顯好轉,鋼材需求回升預期加強,加上絕對庫存處于低位,鋼價有望延續上漲。(作者單位:東吳期貨)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