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鄧淑斌
一、美國“對等關稅”方案主要內容
北京時間2025年4月3日凌晨,特朗普依據IEEPA(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宣布對等關稅:(1)將于美東時間4月5日凌晨12:01生效對全球所有國家征收10%的關稅;(2)于美東時間4月9日凌晨12:01生效對與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征收個性化的對等更高關稅(稅率從10%—49%不等),所有其他國家/地區(qū)將繼續(xù)遵守原來的10%關稅基線;(3)全面征收25%的進口汽車關稅(立即生效),并取消800美元以下的小額包裹免稅政策(每件征收貨品價值的30%或25美元,5月2日起生效)。
根據該“對等關稅”方案,加征高關稅國家數量59個,其中:對中國加征34%關稅,對歐盟、越南、中國臺灣地區(qū)、日本、印度、韓國、泰國、瑞士、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柬埔寨等貿易伙伴征收20%到50%不等的關稅,對任何貿易伙伴的最低對等稅率也為10%。也即:(1)中國、歐盟等59個國家/地區(qū)按照“對等關稅計算”得出的結果征收;(2)澳大利亞、英國、巴西等125國家/地區(qū)統一按照10%征收;(3)俄羅斯、古巴、朝鮮等未列入此次征收對等關稅的名單,加拿大和墨西哥享受此前與美國簽訂的優(yōu)惠協定,但需滿足附加條件——加拿大或墨西哥所有不符合USMCA原產地條件的貨物需繳納25%的額外從價稅,從加拿大進口但不符合USMCA原產地資格的能源或能源資源和鉀肥目前需繳納10%的較低額外從價稅。
根據美國政府網站發(fā)布的“對等關稅計算(Reciprocal Tariff Calculations)”,該“對等關稅方案”中針對各國不同稅率的計算依據是抵消貿易逆差,具體公式為:調整稅率=(美國對貿易伙伴的出口額-美國從貿易伙伴的進口額)/美國從貿易伙伴的進口額*進口需求彈性(ε)*關稅轉嫁率(φ),公式中的進口需求彈性(ε)和關稅轉嫁率(φ)被作為關鍵假設,分別假設指定為4和25%(4*25%=1)。因此,調整稅率=美國的貿易差額/美國從貿易伙伴的進口額,據此計算得出的結果再除以2,即為“對等稅率”。根據計算規(guī)則,關稅區(qū)間為0—99%,因此,最高的對等關稅為50%(=99%/2)。
根據美國白宮網站發(fā)布的特朗普關稅新政官宣簡報顯示:(1)“對等關稅”是特朗普贏得總統競選的關鍵原因;(2)該“對等關稅方案”是特朗普總統計劃的核心,是建立在能源競爭力、減稅、小費免稅、社會保障福利免稅以及放松管制等更廣泛的經濟議程之上,其目的在于解決美國貿易失衡問題和重振美國制造業(yè)。
二、美國“對等關稅”方案引發(fā)的多方反應
美國“對等關稅”方案公布后,隨即引來全球多方關注和質疑,其中的焦點與反應主要集中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對等稅率”計算公式的簡化,不合邏輯。所謂的“對等關稅”,以貿易逆差占進口比重為基準,將“關稅對等”簡化為“你征多少我征多少”,并且是基于美國人口調查局(Census Bureau)2024年的數據計算得出,這一邏輯忽視了不同/地區(qū)產業(yè)結構差異性帶來的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性(如,中國對美關稅集中在農產品和能源領域,而美國對華關稅集中在戰(zhàn)略性高科技產品、傳統工業(yè)產品、農產品),以及僅以最近一年數據作為依據,顯然不客觀也不全面,更談不上合理。
二是“對等稅率”違背世貿組織(WTO)框架下的全球貿易規(guī)則。根據WTO規(guī)則,成員國關稅水平需通過多邊談判確定,而美國單方面以“逆差占比”強制要求他國關稅“對等”,實質是對最惠國待遇原則和關稅約束義務的踐踏。
根據世貿組織(WTO)、聯合國貿易和發(fā)展(UNCTAD)等機構的權威定義,關稅是政府對進口商品征收的稅種,通行統計指標為:(1)加權平均關稅率:將不同商品的關稅稅率按其進口額加權平均后得出,是衡量一國關稅總體水平的標準指標;(2)最惠國稅率:適用于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間的基本稅率;(3)實際征收稅率:即企業(yè)實際承擔的稅負,反映在真實貿易過程中。國際貿易逆差的成因,涉及匯率政策、生產結構、勞動力成本、消費結構等多重經濟變量,與是否“被征收高關稅”無直接對應關系。本次美國推出的對等關稅方案中,特朗普政府將宏觀經濟問題轉化為“對手不公平”,用逆差作為征收高稅率的依據,集中體現了特朗普2.0關稅新政的核心思路及用意:(1)解決美國貿易失衡與貿易不平等問題;(2)以初始高額關稅兌現競選承諾,同時,為同步推進的減稅政策提供依據;(3)作為外交談判的工具,重振美國制造業(yè),維護其“美國優(yōu)先”的執(zhí)政理念并以此鞏固其執(zhí)政地位,其中的政治敘事及動因更為主要。
三是“對等關稅”方案公布后,引發(fā)全球金融市場震蕩。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4月3日分別下跌3.98%、4.84%和5.97%,均創(chuàng)下近年來最大單日跌幅。4月4日,標普500指數跌5.97%、周內累跌9.08%,均創(chuàng)下2020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和單周跌幅;納斯達克指數跌5.82%,較2024年12月的歷史高點累計跌幅達22%;歐洲主要股指和全球商品市場同樣受到沖擊。此外,衡量美股波動的“恐慌指數”VIX,4月4日收漲近51%,創(chuàng)2020年3月以來新高。
四是“對等關稅”方案引發(fā)歐盟等貿易伙伴的強烈譴責及應對。從最近一周部分貿易伙伴的表態(tài)來看,既有強烈譴責,也有采取反制與讓步并舉的應對策略。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4月1日表示,面對美國特朗普政府即將出臺的新關稅,歐盟“握有很多牌”,并已制定強有力的反制計劃,將在必要時予以實施。智利總統博里奇4月2日直言這是“強權即公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警告其將引發(fā)全球經濟“沉重一擊”,德國汽車工業(yè)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4月3日發(fā)表聲明稱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徹底背離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全球貿易體系,也背離了全球價值創(chuàng)造、經濟增長的基礎;4月4日,我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商務部宣布中國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34%等多項關稅反制措施。
事實上,任何一項政策都是雙刃劍,加征關稅必將拉高自身物價,而美國目前正處在高通脹階段,“對等關稅”方案對其遏制通脹無疑是雪上加霜。4月1日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最新發(fā)布的《制造業(yè)商業(yè)報告》顯示,美國3月ISM制造業(yè)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下降至49%,價格指數單月飆升7點至69.4、創(chuàng)下2022年6月以來新高,ISM的調查表明,美國制造商的情緒因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執(zhí)行不穩(wěn)定而受到動搖,這意味著美國制造業(yè)活動在2025年前兩月的回暖態(tài)勢受到抑制,反映了特朗普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自身的影響已經有所顯現,而“對等關稅方案”的實施,無疑將進一步加大美國通脹的上行壓力與經濟衰退風險。因此,盡管4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真實社交”上發(fā)文表示,現在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降息的絕佳時機,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同日表示,美國關稅可能導致通脹上升、經濟增長放緩,在關稅問題上,調整貨幣政策“為時過早”,從中也可見,“對等關稅方案”在美國政府內部也存在一些分歧。
三、對中國經濟及A股市場的影響
本次美國“對等關稅”方案,針對中國額外加征34%稅率,加上在2月、3月以芬太尼等問題為借口分別加征的10%關稅,截至目前,特朗普1月20日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后,對中國累計加征關稅幅度已達到54%,并且結束了對小額進口(低于800美元)中國商品關稅的豁免。
相關研究機構的測算顯示,以2025年1月最新數據計,對等關稅落地后,美國對中國平均關稅稅率將達到65%左右的高位,其中的影響機理主要體現在:(1)拖累出口。對中國加征關稅將直接影響出口占比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和高附加值新興產業(yè)(如新能源、半導體),對周邊國家進行關稅施壓進一步壓縮中國出口的替代空間;(2)加大產業(yè)轉移風險,從而減少國內投資,并進一步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yōu)勢地位;(3)出口產業(yè)鏈承壓以及投資減少,直接對就業(yè)形成較大壓力,從而抑制國內消費;(4)人民幣匯率短期面臨貶值壓力,需防范外資流出引發(fā)的流動性風險。
美國“對等關稅”方案框架下,針對我國的高關稅政策對國內經濟復蘇的短期沖擊不容低估。4月4日,我國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向原產于美國的所有商品加征34%的進口關稅,考慮美方是在今年對中國加征20%關稅基礎上再加征的34%,說明中方加征關稅的回應比較克制,既留有磋商談判余地,也體現了我國政府應對外部挑戰(zhàn)的決心和底氣。從中長期來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控,一方面,中國出口份額在短期內很難被完全替代,競爭國在電信設備和帽飾上的出口潛力之和低于中國;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yè)優(yōu)勢突出,2018年貿易戰(zhàn)時加征關稅不僅未對我國傳統產業(yè)構成太大的沖擊,反而促進我國高端制造業(yè)國產替代的崛起。
鑒于關稅談判過程的不確定性,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中國經濟面臨形勢的預判以及對全年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的一攬子安排,尤其是對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的部署,預計近期國內或將推出增量政策,全力擴大內需,以積極應對美國高關稅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尤其是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加力擴內需的概率進一步提高。其中:(1)貨幣政策方面,可關注央行多次提及的擇機降準降息落地;(2)財政政策方面,可關注提振消費、穩(wěn)樓市等增量政策落地,與之相關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相關具體部署也可能加快落地。
如上所述,美國“對等關稅”方案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尤其是短期內沖擊不可避免,但鑒于我國宏觀政策面早有積極部署,無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央行,所預留的“充足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都能夠在關鍵時刻形成有效對沖,以確保中國經濟的平穩(wěn)增長。對國內A股市場而言,預計整體好于全球其他市場表現,保持震蕩回升向好勢頭,其中邏輯在于:(1)經濟基本面穩(wěn)定;(2)技術創(chuàng)新引領價值重估;(3)“穩(wěn)股市”頂層設計下,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持續(xù)推進,推動上市公司提升質量、提高分紅和合理回購,以及加快中長期資金和耐心資本入市等政策加快落地。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