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掀起“回購潮”。根據Wind數據,上周(4月6日至4月12日)共有134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回購總金額達49.73億元。而2024年同期有72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回購,總金額僅為9.55億元。上周實施回購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為去年同期的1.86倍,回購總金額為去年同期的5.21倍。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真金白銀’的回購行為,向投資者傳遞了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有助于穩定市場情緒,維護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健發展。當前A股市場整體市盈率水平處于歷史低位,加之專項再貸款等工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更多上市公司有望加入回購行列。”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上周回購金額最高的是紫金礦業,回購金額為10.00億元;其次是京滬高鐵,回購金額為6.93億元;第三是貴州茅臺,回購金額為3.50億元。此外,回購金額超億元的還有皇庭國際、中遠海控、歌爾股份、美的集團、同興達和順豐控股。
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大手筆實施回購的公司以各行業龍頭為主,展現出這些企業的敏銳度與決策力。龍頭企業資金實力雄厚,它們的回購決策通常經過充分的評估。”
這些企業的回購,也是基于自身優異的業績表現。紫金礦業4月12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89.28億元,同比增長5.5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1.67億元,同比增長62.39%,單季利潤創新高;京滬高鐵4月8日披露的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5億元到130億元,同比增長8.26%至12.59%。
“龍頭企業積極實施大手筆回購,顯示出公司管理層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可。同時,它們的回購行為,有望帶來示范性效應。”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除了實施回購之外,不少A股上市公司于上周披露了新的回購計劃。TCL科技發布公告稱,董事長李東生提議公司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部分公司股份,回購的股份將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回購股份的資金總額為7億元至8億元;浪潮信息發布公告,公司董事長彭震提議回購公司部分股份用于減少公司注冊資本等法律法規允許的用途,回購股份的資金總額為2億元至3億元。
2024年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引導銀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支持回購和增持股票,首期額度3000億元。據初步測算,授信總額已超過3000億元。
“回購增持再貸款政策得到了市場的積極響應,更多專項資金入場是大概率事件,規模和速度取決于市場穩定需求與金融系統風險容忍度。在政策的支持下,有望形成‘回購—市場企穩—盈利改善’的正向循環。”田利輝表示,隨著A股上市公司治理逐步向股東回報傾斜,在政策的引導支持下,疊加企業內生增長,有望推動市場向價值投資轉型。但也需防范部分公司可能借回購炒作股價,或在財務壓力下“跟風”回購,導致后續資金鏈承壓,造成“為回購而回購”的短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