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金入市正在提速。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第二批保險資金開展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正加快落地,同時還有更多險資籌劃申請試點。
作為險資入市方式的創新探索,今年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的規模已從500億元增至1620億元,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也從2家增至8家,均為壽險公司。據了解,第二批試點公司正緊鑼密鼓地從架構、流程等方面推動試點落地,推進私募證券基金設立及投資工作。與第一批試點不同,不少公司傾向于單獨發起設立私募證券基金。
試點規模已達1620億元
“我們也想申請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已經在準備材料。”一位保險資管人士近日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所謂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指的是保險公司出資設立私募證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級市場股票,并長期持有。
去年9月,中央金融辦和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構建“長錢長投”制度環境的重點工作安排。今年1月,中央金融辦等六部委印發了《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其中要點之一,是提升實際投資比例,包括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擴大等。
公開信息顯示,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始于2023年10月。第一批獲批試點的是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兩家公司各出資250億元,設立規模500億元的公司制基金,即鴻鵠志遠(上海)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下稱“鴻鵠基金”)。鴻鵠基金也是首家險資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2024年2月29日宣告成立,隨后于當年3月4日正式啟動投資。
中國人壽方面透露,截至2025年3月初,鴻鵠基金已投資落地500億元,取得了風險低于基準、收益高于基準的良好業績表現。
第二批獲批試點的保險公司有8家,規模合計1120億元。今年1月,太保壽險、泰康人壽、陽光人壽及相關保險資管公司獲準以契約制基金方式參與試點,開展長期股票投資,規模合計520億元。3月初,人保壽險、中國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平安人壽等5家保險公司獲批開展試點,規模合計600億元。
至此,已有8家保險公司獲批參與試點,合計規模達1620億元。其中,第二批批復的1120億元高于此前監管部門最初擬定的1000億元,顯示各家保險公司參與試點的積極態度。據了解,在第二批試點名單中,有的機構申請規模遠高于最終獲批金額。
值得一提的是,首批試點中的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繼續獲批第二批試點,獲批金額200億元,將共同發起設立鴻鵠基金二期。其他公司方面,據中國人保在公司業績發布會上透露的信息,人保壽險獲批規模為100億元。
另據了解,多數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獲批金額均在百億左右。業內人士分析,“這可能與當下參與試點的機構都是大公司有關。”
目前,獲批試點的保險公司正在加快推進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多家保險公司傾向于單獨發起設立私募證券基金。
試點機構獲配套政策加持
在獲得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的前兩批機構名單中,壽險“老七家”均已在列。大中型保險機構積極參與該試點,一方面是落實中長期資金入市政策,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在于,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險資入市投資的堵點、卡點。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點是,會計計量方式有助于保險公司平滑權益市場波動對其利潤表的影響。
實際上,不少保險公司都具有股票投資資質,但在新會計準則下,保險公司諸多權益類資產要歸入交易性金融資產。這意味著,其市值變動直接體現在當期利潤中,會加大利潤與資本市場的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險公司進行權益投資的積極性,導致險資的權益投資保守化和短期化。
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的實行,有利于解決這一“痛點”。比如,鴻鵠基金試點權益法核算,即被認為有利于長期投資。
國泰海通非銀團隊分析,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各出資50%設立公司制基金投向了二級權益市場,在會計計量上可以采用長期股權投資方式,避免市值波動對當期利潤的影響。在新會計準則下,采用權益法核算,將私募證券基金公司的利潤和分紅按比例計入投資收益,可以有效緩解直接投資二級權益市場對于報表的影響。
新華保險2024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將鴻鵠基金作為合營企業采用權益法核算,投資成本為250億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這項投資的賬面價值為263.58億元。2024年,鴻鵠基金凈利潤為9.17億元,綜合收益總額為27.16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第二批試點中的保險公司,獲批基金類型新增了契約制基金。此類基金與公司制基金有所不同,如何計量?
記者從業界了解到,契約制基金的計量與所持份額相關,在直接出資的壽險公司層面,如果持有份額較高,將可以結構化主體形式計入長期股權投資;而在保險集團層面,可以計入OCI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資產。這樣,均可避免保險公司利潤表受股票市值波動帶來的影響。
在會計計量和核算方式顯得較為特殊之外,長期股票投資試點還得到了不同維度的政策支持。其中,比較受關注的是償付能力的優惠政策。券商中國記者從多個渠道了解到,通過私募證券基金投資股票的資本占用,較一般權益投資可獲得風險因子七折優待,這有利于降低權益投資對于險資償付能力消耗的影響。
有保險行業人士表示,權益類資產的償付能力資本消耗較高,優待政策很有吸引力,“這對我們有直接影響”。
另有多家中小險企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長期股票投資試點申請時為“一事一議”。有的險企表示,相關投資不占用權益類資產額度;有的險企稱,該試點的投資獲得了關聯交易豁免政策;也有一些中小險企稱,各家公司情況不同,在政策申請和私募基金的管理運營方面,成本相對較高。
根據權益投資模式,保險公司也在制定相應的投資政策和考核方案。
中國人壽表示,作為長期投資改革試點,鴻鵠基金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和“長錢長投”原則,積極探索“耐心資本”投資規律。目前,已積累了相關經驗,比如選擇競爭優勢明顯、治理結構優良、具有良好商業盈利模式的上市公司,買入并長期持有。在股票市場低迷、市場信心不足、上市公司股價被錯殺而大幅下跌時,堅定買入;建立與長期投資相適應的投資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期限拉長,例如從1年延長到3年,考核指標也進行相應調整,聚焦總投資收益率,兼顧綜合投資收益率。
中國平安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上個月接受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政策打通了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為險資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中國平安將積極配合國家政策,推動險資入市。
謝永林認為,險資入市將帶來多方共贏,有利于改善資本市場資金供給結構,可以幫助企業獲取長期穩定的“耐心資本”支持,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險資來說,在長期利率下行趨勢下,通過資本市場權益投資獲取優質高收益資產,能夠提升險資收益、改善險資利差。
他還透露,公司在推動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的過程中,將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平衡,壓力測試充分考慮資產價格波動對資產負債表和償付能力的影響,保證風險可控。投資方向上,將重點關注高股息股票和成長股平衡,平滑權益波動。
多家險企推進試點申請
自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以來,業界一直給予高度關注。
去年9月24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繼首批試點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之后,金融監管總局將擴大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保險機構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進一步加大對資本市場的投資力度。
彼時,就有大中型保險公司等多家機構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已研究過設立私募證券基金投資資本市場的方式,需要了解配套政策等更多信息。在第二批試點機構獲得批復后,記者了解到,還有更多保險機構對長期投資試點或相關投資機會保持高度關注。
多家險企人士表示,鑒于公司旗下尚未有保險資管公司,因此希望在其他保險資管公司發起設立的私募基金上“搭便車”,進而享受到長期投資改革試點的政策。對于保險資管公司而言,這也帶來了管理新增資金的業務機遇。
在密切關注業界最新進展的同時,一些保險資管公司也在積極推進試點申請。“感覺應該是個趨勢,受益面也會擴大。”一家保險資管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有機會肯定會申請。”
相較于契約制基金而言,公司制基金的一個明顯優勢是,可以發行多只私募基金產品。
一位業界人士認為,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公司制基金還有兩個好處:一是公司制基金可以指定進入OCI類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不影響利潤,只影響凈資產。而契約制基金如果持有份額較少,一般只能計入TPL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會同時影響利潤和凈資產;二是公司制基金屬于居民納稅人,取得的分紅是免稅收入,而契約制基金取得的分紅需要繳稅。
不過,他進一步表示,OCI類資產也有相關弊端,即只有分紅能進入利潤,公允價值變動以及后續處置收益都不能進入利潤。整體上,如果公司制基金是高分紅型的,仍適合投資。
另據了解,有保險機構因面臨償付能力緊張、權益投資上限較低等情況,也在關注長期股票投資試點機會。
目前,相對于保險資金在股市的投資規模來說,1620億元的長期投資試點規模占比仍較小。截至2024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33.26萬億元,其中人身險公司的股票投資金額為2.27萬億元。
近日,金融監管總局、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到,“深化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支持保險公司發起設立私募證券基金,投資股市并長期持有”。
排版:羅曉霞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