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通知,明確全面開放“企業創新積分制”服務平臺,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平臺數據,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精準支持政策,推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通知提出,鼓勵各地相關主管部門和國家高新區積極引導轄區內高新區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組織企業開展創新積分自評,幫助企業主動識別在同類型或同行業的科技創新水平,形成企業創新自我激勵機制。此舉在各界引發熱烈關注。
所謂“創新積分制”,就是利用客觀、可信的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數據,對企業進行“打分”,并按照分數量化評價結果,將其作為識別挖掘科技型企業的重要參考。作為一種新型科技金融政策工具,通過大數據精準“畫像”,能夠識別挖掘一批研發能力強、成長潛力大、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優質科技型企業,從而精準引導技術、資金、人才、數據、土地等各類生產要素向科技型企業有效集聚。
此前,科技部辦公廳印發《“創新積分制”工作指引(全國試行版)》,標志著“創新積分制”從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擴展到全國試行。自2020年起,我國在國家高新區率先以試點形式實施“創新積分制”。截至2023年底,實施“創新積分制”的試點高新區已達133家,其中包括101家國家高新區和32家省級高新區,覆蓋全國25個省份。
江西南昌高新區,一家自主研發光模塊產品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43項創新數據“加持”下獲得銀行2000萬元授信;天津濱海高新區,一家經營醫療器械的小微企業憑借創新積分獲貸300萬元……近年來,一些地方探索運用“創新積分制”,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量化評價,讓更多科技型企業獲得“真金白銀”支持、實現更快成長。
與一般企業不同,科技型企業技術含量高,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僅憑感覺難以準確把握各個領域企業的潛力及價值。通過創新積分對企業進行創新能力量化評價,可以將抽象的企業創新能力轉化為易懂的經營數據指標,有利于各部門依據不同發展情況精準施策。
當前,我國科技型企業提質增效,迅速壯大,但也面臨著成長中的“煩惱”,亟待從體制機制創新上化解:一方面,全球對高科技產品和應用的需求不斷增長,訂單增多,投入加大,科技型企業多為高技術、輕資產,缺少質押標的,按照傳統信貸模式,難以滿足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創新積分制”不走傳統“給項目”“批牌子”的老路,通過積分精準識別和有效發現研發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企業,主動為其增信授信,引導技術、資本、人才、公共服務等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是踐行新質生產力內涵的現實范本。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創新積分制”本身作為新型生產工具,其核心是通過數字化的手段,量化評估企業的創新能力,使各類生產力要素重新優化配置、高效協同。隨著“創新積分制”在更大范圍內落地實施、不斷優化,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還將進一步賦能新質生產力,利用創新積分作為獨立的風險研判與增信授信的依據,幫助創業投資機構和資本市場進行科學分析研判,增強對優秀積分企業信任與投資力度,進而提升創新積分更好地服務產業鏈、供應鏈,實現創新生態的全面優化。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