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多名網友發文稱,手機開通免密支付后遭盜刷,這些網友的微信或支付寶無故出現多筆扣費,金額從幾千元到一萬多元不等。賬單顯示,被轉出的錢款大多通過手機賬戶充值進了游戲里。(見4月6日《中國新聞周刊》)
免密支付作為一種無須輸入密碼即可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成為移動支付時代消費者的普遍選擇。然而,這一便捷功能卻隱藏著不小風險。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多次發出警示,網絡購物謹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引發資金損失。
免密支付的風險之所以久治難愈,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多數使用者警惕性不高,隨意授權;二是支付鏈條出現嚴重的風控真空,責任邊界混亂不清,導致盜刷交易有機可乘,各平臺互相“踢皮球”。
治理免密支付亂象,各方要共同努力、聯手推進。既要警示消費者“避坑”,又要積極主動“填坑”,守護好消費者的“錢袋子”。具體而言,平臺、商家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給予消費者更清晰明確的支付方式選擇權,以醒目的方式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的開通條件、風險隱患及取消方式,同時優化取消流程,確保消費者能夠輕松關閉該功能。支付機構和銀行需要加強風控措施,特別是對異常時段、異常金額和異常頻次的交易進行重點監控。監管部門要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確保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確保監管有效落實。廣大消費者要提高消費安全意識,受到不法侵害時要勇于和善于維權。
免密支付本身不是壞事,它是在密碼支付基礎上發展出的一種適應移動支付時代快速支付的便民方式。在公共交通、便利店購物、共享單車等小額高頻支付場景中,免密支付節省了不少時間和操作步驟,不僅方便了消費者購物,還有利于促進消費。因而,對于免密支付這把雙刃劍,我們既要用好,更要管好,讓其為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和優化消費環境釋放更多正向價值。
免密支付不能“免”掉安全,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這既是一種常識認知,也是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有關各方要通力協作,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規制,讓這一便民技術更好服務于廣大消費者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